選單

項羽不肯過江東,真相竟然是這樣?

一代才女李清照寫過一首,“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當中歌頌了項羽寧死不願意度過江東的英雄氣概,也道出了大多數人對項羽不肯過江的態度。

項羽不肯過江東,真相竟然是這樣?

一、歷史的描寫從《史記》上來看,司馬遷為項羽不過江東這段歷史注入了許多雞血,讓許多人看之而心潮澎湃。是這樣說的:項羽想要東渡烏江,烏江亭長備好了船隻等待他,並跟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是地方也有千里,數十萬計程車兵,也足夠您東山再起了。希望大王您快點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如果漢軍追到了,他們沒法過江的。”項王笑著說:“天要亡我,我又有什麼可渡江的呢!我帶領江東弟子八千人西渡,現在卻只有我一個人歸來,即使江東父老憐憫我,我又有什麼顏面見他們呢?他們不說,我心裡就能不愧疚嗎?”又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個長者,我這匹馬已經陪伴我五年了,所向無敵,日行千里,我實在不忍心殺掉他,就送給您吧!”於是就讓騎兵下馬,自己拿著短兵器與追兵戰鬥。

杜牧的《題烏江亭》中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他認為如果項羽願意東渡的話,還是有希望再次取勝的。不僅如此,很多人說起這個,也都是這樣認為的。​

二、現實的無情史書上說,項羽一開始是想要過江的,他自從固陵戰敗之後,就連連敗退,退到了垓下,突圍之後又逃到了東南,直到烏江邊。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其實項羽早就想好了要往這裡過江的。跑到了江邊,項羽看到的是一個亭長和一舟一槳,並沒有軍隊。看到這樣的情景,項羽自覺東山再起也沒什麼希望了,東渡與否其實都一樣。退一步講,就算是項羽過了江,手中也有一些部隊,過了江以後也沒有什麼好結果。因為江東已經不是多年前他起兵的那個江東了。這個時候的江東已經被劉邦收入麾下了。且堂邑侯陳嬰已經平定豫章、浙江自立為王了,就算項羽過了江東,也難再有什麼作為了。

項羽不肯過江東,真相竟然是這樣?

三、個性的缺陷項羽相對於劉邦來講,勇猛有餘而圓滑不足。當初鴻門宴的時候,范增幾次示意都沒能讓項羽下定決心殺掉劉邦,而且之後就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人家告密者是誰。這種做法說好聽了是單純、天真,說難聽了其實也就是頭腦簡單。不相信自己的謀士,與依靠謀士而謀得天下的劉邦相比,項羽本身在這一點上差了一大截。劉邦雖然個人修養不如項羽,軍事才能上不如項羽,他卻知道抓住該抓住的,聽信該聽信的。蕭何說韓信能用,立馬提拔為大將軍,這份信任與氣度,也沒幾個人能比。項羽跑到了烏江邊上,本來是要渡江的,可是看到眼前的淒涼,聽到了亭長的安慰,優柔寡斷的個性又猶豫起來,覺得沒什麼勝算了,就乾脆自刎算了。死前還惦記這自己的千里馬和美人虞姬,雖然確實悲傷哀婉,但格局也確實不大。

項羽不肯過江東,真相竟然是這樣?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一死了之。

項羽不肯過江東,真相竟然是這樣?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想透過兩個人的決鬥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說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捲土重來,重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一個太平世界。

但這種說法帶有太多的猜測成分,也與項羽的好戰殘暴性格不符。項羽當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他之所以要約劉邦單打獨鬥、一決勝負,很可能是出於一種計謀,因為以項羽的個人能力,打敗劉邦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不過劉邦也沒有上當。當項羽失敗逃至烏江時,萬念俱灰、狼狽不堪,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喚起他可憐天下蒼生,願意以一己之死來結束戰爭的念頭也有可能,但這頂多是項羽走投無路又放不下臉面時的一種自我安慰,將它視為項羽自殺的主要原因卻是不妥的。

項羽不肯過江東,真相竟然是這樣?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不是不想過江,而是根本沒有機會過江。我國著名學者馮其庸在其文章《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詳細論證了《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於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