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幾點看法:關於微信訂閱的改版(兼談何為資訊流)

幾點看法:關於微信訂閱的改版(兼談何為資訊流)

文 | 闌夕

1

再過兩個月,微信公眾平臺就已經六週歲了。

在這六年時間裡,微信在社交路線之外憑空打造了一個首屈一指的內容草場,並的確在區域性實現了張小龍所希冀的「森林願景」。

就像今日頭條是以傳統新聞客戶端「看不起、追不上、學不會」的方式,微信也是在掙脫了媒體框架以後才重構了媒體形態,以一己之力定義了新媒體的生長土壤。

簡而言之,微信公眾平臺養活了成千上萬的創作者,這是事實判斷。

2

同樣是在長達六年的歲月裡,微信對於公眾號真正涉及到性質層面的調整,只有兩次。

第一次,是從第一級的對話視窗摺疊進第二級的聚合訊息裡,等同於一次無差別的降權,彼時的哀鴻遍野,可以說是數倍於今日。

第二次,是從微信公眾號裡切割出訂閱號和服務號兩種型別,並設計了功能上的差異,至於服務號後來意興闌珊、成為小程式崛起的苗床,就是另一則故事了。

事實證明,這兩次的改版,都沒有動搖微信公眾號的生產根基,只要訂閱(建立使用者關係)和分享(跨越傳播藩籬)的機制還在,內容的生命力就會源源不斷。

3

然後就是漫長的停滯時期,除了小程式之外,微信本身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遑論功能已經相對完整的公眾號。

這也意味著堅守這塊地盤的內容創作者必須剋制住從農耕文明到遊牧文明的變遷,也就是堅定不移的相信微信的流量儲備,拒絕求新逐異的心思。

而這也是以今日頭條和抖音為代表的新貴大放異彩的增長過程,七年之癢的來由,不就是屋外花花世界、枕邊糟糠之妻麼?

所以微信公眾號的主人們,大多對於微信有著葉公好龍的感情,他們既希望微信可以變得順應潮流——「就像外面那些妖豔賤貨一樣」——又害怕真的這麼打扮起來,自己又罩不住。

4

這次改版並不關乎微信的成功或者失敗,而是自媒體們的中年危機到了。

社交分發和演算法分發的優勢和劣勢恰好是相互的,前者的公平在於,訂戶的增長上能夠實現原始積累,其存量又為內容到達率提供了兜底,但這又構成了馬太效應的重災區,頭部對於長尾的擠壓明顯。

通常來說,平臺想要解決供給側的均衡問題,是對中小玩家輸送扶持,但微信又是秉承著拒絕介入流量分配的原則,它能做的,只有形而上的灌輸,沒有形而下的動作。

把會話模式改為卡片模式,就是這次改版的核心變動。

5

無論是在微信公眾號遭到摺疊的前後,它的展示都儘可能的仿造使用者與好友發生會話的互動設計,從它躺在訂閱列表裡的尺寸,到點選進入公眾號之後的輸入框,無不是在試圖繼承IM的架構。

也就是說,微信公眾號是使用者可以新增的一種特殊好友,所謂「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就是這個意思,包括公眾號的命名,對應的就是普通的私人號。

而微信公眾號的徹底媒體化,不在微信的計劃之內,它屬於「使用者定義產品」的例項。

6

作為社交網路的子集,社交媒體為前者承擔著內容貢獻的職能,微信公眾號和微信朋友圈的交叉,讓流量可以得到裂變的機會,既有利於微信生態本身,也讓公眾號的運營者們持有想象空間。

這樣的默契關係若是維繫不下去,微信朋友圈就面臨著被外來物種佔領的威脅,倘若使用者分享的都是來自今日頭條的內容,微信的IM根基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但是朋友圈被殖民的風險,危及的是流量進出口業務。

都說微信已經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而基礎設施最怕的,就是管道化。

7

卡片模式對於公眾號的內容展示,是一種提權,它的確降低了所謂賬號主體的地位,但是如果削弱公眾號身份辨識能夠換來資訊分發效率的顯著提升,並向用戶提供行業通用的體驗方案,這種犧牲就是有利於整體福祉的。

自媒體們在這幾天的談論,其實已經相當誠實的反映出了心裡面藏著的那些小九九:擔心這輪改版會造成洗牌。

洗牌是什麼意思?打亂秩序,重新計分,切膚之痛在於座次排位,與市場總值無關。

既然如此,那就更不是微信應當考慮的事情了,它甚至搞不好樂見其成,畢竟打破階級固化的收效,無異於插柳成蔭的欣喜。

8

至於新的訊息呈現究竟是不是資訊流,張小龍在伍嘉賢(Jason Ng)的朋友圈裡不無委屈的抱怨,表示難以理解為何行業裡都將新版視為資訊流,魏武揮也發文較真,認為這算不上資訊流。

資訊流譯自英文的「Feeds」,這是一個RSS時代就有的概念,後來被Facebook的「News Feed」發揚光大,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產品內容分發的首選方案。

資訊流的特點,就是透過某種排序規則——時間也好,演算法也好——以條目形式向用戶提供可以無限下拉的內容資源,沒有分類,沒有頻道,沒有版塊,一切都聚合到主屏裡。

你不能說,微信公眾號可以一次性推送超過兩條以上的內容,就造出一個「號流」的說法來否認資訊流,何況之所以公眾號會一次傳送多條內容,不是因為它們情願如此,而是規則制約,如果允許拆著發,沒人會選擇打包。

9

如果你把公眾號訊息的元素進行解構——作者、標題、時間、圖片——去和標準的資訊流產品(今日頭條、微博)對比,幾乎是看不到差別的。

你可以說,因為使用者訂閱的公眾號數量有限,加上每天推送次數的限制,現在的公眾號訊息呈現很難達到人們對於典型的資訊流產品的期待——比如可以無限重新整理——但那是現有閾值的遺留作用,不能因為是村長就不把人當官。

我的理解是,訂閱號和看一看,分別是訂閱和演算法兩種機制的資訊流實驗,它們共同維護的,還是一個大微信生態的藍圖,使用者的內容消費可以一站式完成,杜絕入口轉移的風險。

邏輯學上有句話是說,如果一隻動物長得像鴨子,走路像鴨子,叫聲聽起來也像鴨子,那麼它一定就是隻鴨子。

10

簡單說說我對自媒體們的一些建議:

· 與讀者建立公眾號以外的聯絡至關重要,如果你還沒有來得及或是考慮運營讀者社群,這是最後的機會;

· 賬號的辨識度下降,可以在圖片上面補回來,設計具有獨特風格且美觀的封面版式——想想騰訊出品的手遊icon為什麼都在右下角有個「T」的符號——是在人群中建立標示的取巧手段;

· 一天只能推送一次內容、一次內容可以搭載八條的傳統並非是不可觸碰的天條,老祖宗傳下來的家法,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改也得改,做好準備;

· 不要在意短期是流量得失,學會積極適應雞蛋價值高於母雞本身的設定,如果是工業化的內容生產模式,流水線也要做調整;

· 批評微信和看好微信的判斷可以共存,既要旗幟鮮明的向它反饋不滿意見,也要適度相信它的周密思考能力和長期高頻迭代。

· 新版就是資訊流,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