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知否》告訴我們,“不聽話”的人結局有多慘

小時候看劇,總是不能理解,明明兩三句話就可以解決誤會的事情,卻可以演到一百多集。長大後才明白,不是不說,是說了不聽,聽了不改,改又改不徹底,才造成了這麼大的誤會。

最近在二刷《知否》,就發現了很多事情都是由於沒有“聽話”而釀成了大事件。

《知否》告訴我們,“不聽話”的人結局有多慘

比如盛大娘子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盛老太太勸她不要和康姨媽來往,以免被教唆了還不自知,她嘴上答應著,背地裡卻覺得那是自己的親姐姐,不讓我跟親姐姐來往就是為了讓我跟孃家不和,日後好打壓我。

抱著這樣的想法,繼續和這個萬惡的康姨母在一起。康姨母看到妹妹這麼好欺負,就更加大膽了,想塞個人去顧廷燁那裡做妾,一是可以攀上這樣的人家,二是可以更加拿捏盛家了。

《知否》告訴我們,“不聽話”的人結局有多慘

因為康姨母早就眼紅自己的妹妹了,自己明明嫁得比妹妹好,丈夫卻是個花花腸子,兩個人之間只有冷嘲熱諷,而妹妹和盛紘的感情一直很好,兒女個個都長得好,做官的做官,嫁人的都嫁得好。

誰想到明蘭也不是個好欺負的,次次都懟得康姨母夠嗆。康姨母最後就用了非常的手段,讓明蘭收下了她送過來的人。這件事盛祖母知道了,狠狠地責罰了盛大娘子,讓她所有人面前跪了整整一天。

《知否》告訴我們,“不聽話”的人結局有多慘

盛大娘子氣不過,這時候她是怨自己的姐姐的,所以她立刻去到康姨母住的房間裡,質問為什麼做這樣的事情,被康姨母三言兩語就反轉了,讓大娘子的敵意向著盛家祖母去了,還想出了損招要害祖母,傻傻的盛大娘子根本就不知道人家心裡面的想法,還感激姐姐為了自己著想呢!

最後還差點害死祖母了,明蘭想用這件事將康姨母解決了,但是王老太一直維護著大女兒,甚至不惜犧牲小女兒,這時候盛大娘子才反應過來,真正為自己著想的是自己的夫家。

所以“聽話”這門課,是要自己去參透,自己去想的。盛祖母是為著整個盛家著想,才讓盛大娘子不要和康姨母走得太近;而康姨母利用了盛大娘子自私的心態,不斷誘導她做壞事,差點釀成大禍。

《知否》告訴我們,“不聽話”的人結局有多慘

第二個就是這部劇的終極大boss小秦氏,她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侯爵,不惜將顧老爺、顧大哥毒死,還從小就捧殺顧廷燁,讓他從小就擔了很多無須有的罪名。

在明蘭生子的時候,想製造混亂,燒掉他們的院子,幸好顧廷燁及時趕回來,救下了明蘭和孩子,得知這把火是小秦氏所做,就叫石頭去將三弟顧廷煒的房子一把火燒了。

《知否》告訴我們,“不聽話”的人結局有多慘

三弟和媳婦坐在一片廢墟中,小秦氏趕過來,生氣極了,一直在怪顧廷燁做得這麼絕,三弟忍無可忍,終於爆發出來:我根本就不在乎有沒有侯爵,我只要家庭和諧,兄弟和睦,你們愛鬥你們就鬥,反正我是不管了。

就連三弟媳婦也忍不住了,質問小秦氏:你有真正考慮過他想要什麼嗎?你問都不問就將東西強塞給他,他就會快樂嗎?

如果這個時候,小秦氏聽了兒子的話而收手,舒舒服服地享受生活,就不會有之後這麼多事發生了。只不過後來有王家的合作以及太后的撐腰,才讓小秦氏想最後一搏,結果卻中了套,知道翻不了身的她選擇了自殺。

《知否》告訴我們,“不聽話”的人結局有多慘

為什麼這些“不聽話”的人,下場都不好呢?

第一是不知足,明明擁有的很多了,卻還想擁有更多。

秦大娘子身邊已經沒有林小娘在旁邊惹事了,還想越過祖母的權力,還想伸手過顧家,可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小秦氏是借了姐姐的光才嫁到顧家的,明明排第三,卻想做第一。

第二就是沒有大局觀,永遠都是想著自己。

也就是自私,從盛大娘子一直偏愛兒女忽略明蘭可以看出來,她永遠都是想著自己,所以聽不進盛祖母的話。小秦氏心裡只認為繼承侯爵就能有好日子過了,卻從不理會兒子真正想要的,永遠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

《知否》告訴我們,“不聽話”的人結局有多慘

那現在做一下對比,說一下“聽話”的人,是怎樣將事情做得妥妥的。

小鄒氏囂張跋扈、恃寵而驕,經常去惹張大娘子,險些造成一屍兩命的事故。小鄒氏之所以這樣,是家有沈國舅縱容,後有皇后撐腰,才讓她無法無天。

而皇帝將英國公獨女許配給沈將軍,本就是為了讓新臣、舊臣能夠一條心,卻發生了這樣的事,實際上皇帝也有錯,但是為了面子,不肯去認錯,太后就是想抓住這些事情,使皇帝失去老臣們的忠心以及民心。

《知否》告訴我們,“不聽話”的人結局有多慘

明蘭從張大娘子那裡聽出了太后的意思,便親自去找皇后,給皇后講了兩個故事:三國時期,曹操下令,若有軍士躍良田者,皆斬首,曹操自己的馬匹受驚,衝了麥田,雖主簿不敢刑罰曹操,可曹操依舊割發代首,自作處罰,方有從者如雲;

前朝郭子儀之子郭曖,娶了公主,婚後爭吵,大罵公主,以下犯上,何等大罪,公主回宮告狀,唐代宗怒斥女兒仗勢欺人,直言郭子儀可做皇帝,方有郭家死心塌地。

《知否》告訴我們,“不聽話”的人結局有多慘

明蘭用兩個故事貼切得形容了皇后和皇帝現在的處境,要想得人心,就要主動認錯,不然涼了舊臣和百姓的心,到時候皇位就成擺設了,太后就坐享其成了。

其實明蘭這樣做是有風險的,如果皇后不自我反省,不看清其中的利弊,只在乎自己的面子,那麼以後明蘭的日子就苦了,所以明蘭回到家之後同祖母說了這件事,祖母的反應是嚇到了,並說了一句:稍有差池,便會引火燒身的。

好在皇后是個關懷天下之人,必定明白其中的意思,她靜坐了一晚,第二天便卸了釵環容妝,脫去了外衣,去給陛下請罪;陛下看到皇后都已經能做到這個份上了,便立刻明白了皇后的用意,兩人就一起到太后面前認罪去了。

《知否》告訴我們,“不聽話”的人結局有多慘

皇帝和皇后都這樣敢於承擔了,太后就抓不到他們的把柄了。新臣和老臣的關係緩和了,大家其樂融融的,多好。

“聽話”不是什麼都聽或是什麼都不聽這兩種極端行為,而是明白每一句逆耳之後的忠言,想清楚每一句話之間的利弊關係。

要做就做像皇后這般清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