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趙襄子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反而要傳給兄長趙伯魯的後代?

趙襄子趙毋恤是晉國趙氏家族的第七任首領,也就是那個曾經將智伯瑤顱骨

(晉國智氏家族首領)

製作成酒器的趙氏家主,是趙、韓、魏三家瓜分智氏,乃至晉國公室的關鍵人物,和戰國初期第一任中原霸主魏文侯屬於同時期人物。

趙襄子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反而要傳給兄長趙伯魯的後代?

趙毋恤在位時期的主要成就是聯合晉國韓、魏兩大家族,共同攻滅晉國權力最大、實力最強的智氏,為此使趙氏終於具備了位列諸侯的勢力,確立了之後“趙國”的版圖,最終成為瓜分晉國的三大家族之一,可以說趙毋恤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奠基人。

然而趙毋恤卻沒有傳給自己的親生兒子,而是立兄長趙伯魯的長子趙周為嗣,封其為代成君(原代國代地)。由於趙周死得早,先於趙毋恤去世,趙毋恤便又立趙周之子趙浣為趙氏的繼承人,即趙獻侯,史稱“趙獻子”,那麼趙毋恤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原因之一是趙毋恤當初“得位不正”,趙氏家族的繼承人本是趙毋恤的兄長趙伯魯,也是趙毋恤之父趙簡子最初確立的世子。

趙毋恤雖然是趙氏家主趙簡子趙鞅的兒子,但他並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只是趙簡子諸多庶子中的一個,而且還是名分、地位最低的庶子。因為趙毋恤的母親原本只是趙簡子身邊的一名婢女,就連趙簡子最初也並不看好這個兒子,只因其母出身低賤。

趙襄子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反而要傳給兄長趙伯魯的後代?

《史記》記載:簡子曰:“此其母賤,翟婢也,奚道貴哉?”

但趙毋恤從小就聰明好學,且膽識過人,不像諸位兄長紈絝,後來經當時著名的相術師姑布子卿推薦,逐漸被其父看重。

最終趙簡子廢掉原世子趙伯魯,破例將庶子出身的趙毋恤立為世子,於是趙毋恤就這樣成為晉國趙氏家族的繼承人,史稱“趙襄子”。

趙襄子繼位後,認為自己並非趙氏家族的嫡長子,卻被嫡兄趙伯魯讓出嗣位,因此趙襄子就希望將繼承權重新歸還給兄長趙伯魯一系,為此始終不肯立自己的親生兒子為繼承人,最終決心傳位於伯魯之孫趙浣,是為趙獻侯。

除了“得位不正”的原因外,趙襄子選擇傳給兄長趙伯魯一系也是礙於當時的“宗法制度”。

由於宗法制的核心思想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度”,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必須嚴格區別嫡、庶關係,以便維護王族、貴族世襲統治的地位。

西周初期完善的宗法制度到了東周前期的春秋末期時已經實行了數百年,職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趙襄子得到本該屬於嫡兄趙伯魯的繼承權就違反了宗法制。當然其父趙簡子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趙氏家族的大業考慮,然而此舉也會影響趙氏家族的團結,同時也不為當時人們所容。

趙襄子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反而要傳給兄長趙伯魯的後代?

趙襄子或許是迫於家族內部和來自外界的輿論壓力,以及對兄長趙伯魯一系的愧疚,於是最終決定還位給兄長趙伯魯的直系後代。只有捍衛深入人心的宗法制才能平息國內矛盾,並維護趙氏家族的內部團結,從而利於趙氏穩定發展。

庶子出身的趙毋恤是如何被立為繼承人,成為趙氏家主的?

趙毋恤的父親趙簡子趙鞅是當時晉國的風雲人物,正是他打破晉國長期以來六卿輪流執政,互相制衡的格局,由六卿變為智、趙、韓、魏四家主政。後隨著晉國正卿智氏家主智文子荀躒“油盡燈枯”,趙簡子終於以壓倒性優勢擔任晉國的新一任執政正卿,也是趙氏在晉國的第三位正卿,為此趙氏再一次迎來了大發展時期。

在執政晉國的同時,趙簡子也沒有落下對兒子們的教育和培養,為此將訓誡之辭刻於竹板,要求諸子認真習讀,領悟其中要旨,並定時考察一眾公子的學習成果。

有一次,當時非常出名的相術師姑布子卿前來拜會趙氏家主,趙簡子還專門讓其為諸位公子相面,看看兒子中有沒有可以當將軍的。

《史記》記載:“異日,姑布子卿見簡子,簡子遍召諸子相之。子卿曰:“無為將軍者。”簡子曰:“趙氏其滅乎?”子卿曰:“吾嘗見一子於路,殆君之子也。”簡子召子毋恤。毋恤至,則子卿起曰:“此真將軍矣!””

趙襄子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反而要傳給兄長趙伯魯的後代?

姑布子卿細看了一圈,也沒有發現能當將軍的公子。趙簡子為此非常擔憂,就說道:“趙氏將會滅亡嗎?”,姑布子卿卻說道:“我曾在來的路上見到一個孩子,應該也是家主的兒子吧!”。這個孩子便是趙毋恤,由於其母是從翟地來的婢女,出身低賤,趙簡子也就從來沒有重視過這個兒子,以至於這次相面也沒有叫他前來。

經姑布子卿這麼一說,趙簡子才將“幾乎遺忘”的兒子趙毋恤叫來。

姑布子卿一見趙毋恤就站起來說道:“家主的這位公子這才是真正能當將軍的人啊!”。趙簡子這才開始重視起這個兒子,之後每次召集兒子們前來談話和考查,也沒有再落下趙毋恤。

《史記》記載:“自是之後,簡子盡召諸子與語,毋恤最賢。”

由於趙毋恤自幼聰明好學,

不像諸位兄長那般遊手好閒,不愛學習,甚至連父親要求認真學習領悟的訓誡竹板也已遺失,

因此每逢考察,趙毋恤都能背誦如流,從而逐漸被父親看重,趙簡子也認為趙毋恤是諸位公子中最為賢能的一個。

趙襄子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反而要傳給兄長趙伯魯的後代?

之後隨著諸位公子逐漸長大成人,趙簡子也對他們有了更深的考察。

有一次,趙簡子給諸位公子出了一個題目,表示在自家封地的常山之上藏了一個寶符,最先找到的有獎賞。諸位公子聽完便立即趕到常山上四處尋找,不過都沒有找到父親所說的寶符,包括嫡長子趙伯魯和庶子趙毋恤。

畢竟將符節那麼小的一個物件藏在一座山上,無異於大海撈針,豈能輕易找到呢!或許趙簡子根本就沒有在山上放什麼寶符,而是想以此考察兒子們會如何應對。

正當諸位公子垂頭喪氣表示未能找到寶符時,趙毋恤卻站了出來,表示找到了“寶符”。

《史記》記載:“簡子乃告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上,先得者賞。”諸子馳之常山上,求,無所得。毋恤還,曰:“已得符矣,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簡子於是知毋恤果賢,乃廢太子伯魯,而以毋恤為太子。”

趙毋恤對父親說道:“我從山上看到了相鄰的代國,憑藉我們家族的實力,是可以奪取代國的,這對趙氏而言才是寶符。”。趙簡子聽後認為這個兒子果然很賢能,不僅深謀遠慮,更有雄心壯志,拿下代地符合家族的長遠利益,正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繼承人,於是不再猶豫,廢掉了嫡長子趙伯魯的世子之位,改立庶子出身的趙毋恤為世子。

趙襄子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反而要傳給兄長趙伯魯的後代?

在公元前476年末,趙簡子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便將世子趙毋恤叫到榻前說道:“為父去後,等下葬完畢,你千萬要記得登上夏屋山去眺望!”,趙毋恤應下。趙簡子又說道:“若是他日趙氏有難,退守晉陽足以依靠!”,趙毋恤流著眼淚迴應道:“父親,孩兒記住了,一定不會忘記您的囑託。”

趙毋恤安葬父親後,以世子身份承襲了趙氏大宗首領,同時也繼承了父親在晉國的官爵,史稱“趙襄子”。不過由於四卿輪流執政,智氏大宗首領荀瑤繼趙簡子死後擔任了晉國正卿。

趙襄子嫁姐討好代君,謀取代國

趙襄子明白父親臨終前讓他“登山眺望”的意思,因為夏屋山的北邊就是代國,也就是他當初和父親所說的“寶符”。於是趙襄子將父親下葬後,就穿著孝服登上了夏屋山,雖然山上的景色十分優美,但趙襄子眼中只是遠眺著前方代國的土地,感慨道:“若得代地,趙氏必會更強!”。

《史記》記載:“簡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襄子姊為代王夫人。”

趙襄子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反而要傳給兄長趙伯魯的後代?

趙襄子下山後,就開始謀劃如何奪取代國。之後打聽到代國君主好色,趙襄子就將自己的姐姐嫁給了代君,以示友好,雙方應該結盟互助。不久後,趙襄子就選出一些善於跳舞的女子,在夏屋山上擺宴邀請姐夫代君。

代君聽聞後,便抱著興奮和期待的心情應約前往夏屋山。趙襄子讓廚師用銅製的大金斗為姐夫和其隨從斟酒和上菜,並讓舞女在山頂跳舞盡興,等代君和其隨從享用興致正濃的時候,趙襄子便下令讓暗中埋伏的武士下手,在剎那之間,只見廚子翻過大金斗猛擊代君,武士也取出兵器攻擊代君隨從。

《史記》記載:“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其姊聞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殺。遂以代封伯魯子周為代成君。”

代君和其全部護衛、隨從死後,趙襄子就想接回姐姐,不過他的姐姐卻沒有和他回趙氏封地,而是哭泣了一番,最終用磨尖的簪子自刺而死,代國人將代君夫人死去的地方命名為“磨笄山”(也稱刺笄山),這個地方至今還仍存在。趙襄子來不及為姐姐的死傷痛,當即便發兵攻打代國。

趙襄子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反而要傳給兄長趙伯魯的後代?

攻取了代地後,趙襄子將其封給了兄長趙伯魯的兒子趙周。因為趙襄子認為自己不是趙氏嫡長子,是他搶了嫡系兄長伯魯的嗣位,就想還位於兄長,由於原世子伯魯早逝,趙襄子便將兄長之子趙周立為嗣,並封其為“代成君”。

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家,攻滅智氏,確立趙國版圖

趙襄子攻滅代國不久後,就與晉國正卿,智氏宗主智伯生出嫌隙。原因晉國攻打鄭國時,趙襄子沒有聽從晉軍統帥智伯下令攻城的命令。

趙襄子的父親趙簡子死後,智伯擔任正卿,扛起了晉國大旗。智伯除了利用職務之便,為家族謀利之外,也沒有放棄晉國的霸業,為了繼續維持晉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智伯曾親率軍隊攻打齊、鄭兩國。

在公元前464年,智伯再次與趙襄子出兵攻打鄭國,而這次很順利,一路攻取了鄭國九座城邑,很快便兵臨鄭都新鄭城下。智伯就命令趙襄子率兵攻城,但趙襄子為了保全家族勢力,便沒有聽從智伯的命令,兩家從此不和。而晉國這次出兵也由於將佐不和未能攻克鄭都。

趙襄子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反而要傳給兄長趙伯魯的後代?

後來越王勾踐滅亡吳國趕上了末班車,成為春秋末期的最後一位霸主,智伯為了重振晉國霸業,便主動獻出萬戶封邑,以增強晉國公室的實力,並要求趙、韓、魏三家也獻地。

韓、魏兩家礙於智氏強大,雖然明知智伯是在削弱其餘三大家族,但為了避免被智伯針對,還是如數獻出了土地。

《史記》記載:“知伯請地韓、魏,韓、魏與之。請地趙,趙不與,以其圍鄭之辱。知伯怒,遂率韓、魏攻趙。趙襄子懼,乃奔保晉陽。”

不過趙襄子因為之前和智伯生有嫌隙,加上也不願被智伯擺佈,便非常堅決地拒絕了智伯的獻地要求。而智伯見趙襄子再次抗命,勃然大怒,於是挾韓、魏兩家出兵攻趙。

趙襄子自知以趙氏之力本就難以和智氏對抗,何況還是三家之力,便按照父親臨終之言退守晉陽,再做打算。

《史記》記載:“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襄子懼,乃夜使相張孟同私於韓、魏。韓、魏與合謀,三國反滅知氏,共分其地。”

趙襄子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反而要傳給兄長趙伯魯的後代?

雖然趙襄子借地利之險固守了一年多,三家始終無法攻克城牆完整的晉陽城,但不久後,智伯便想出水攻,於是掘開汾水灌淹晉陽城。任再堅固的古代城牆也禁不住在水中長期浸泡,眼看聯軍即將攻克晉陽,趙襄子為此十分著急,於是派人暗中出城聯絡韓、魏兩家。

韓、魏兩家本就是礙於智氏強大而脅迫,也擔心會再現“唇亡齒寒”,如果趙氏滅亡,恐怕智伯瑤接下來就會將矛頭對準韓、魏,於是兩家和趙氏達成合謀。最終三家聯合反過來攻打智伯,趙襄子也採用了水攻之計,派人殺掉守堤官吏,決堤放水反灌智軍,三家大敗智氏軍隊。

由於趙襄子非常痛恨智伯,便砍下其首級,將智伯的頭顱處理雕刻上漆,當成了飲酒的爵器。

之後趙襄子為徹底解除後患,便再次聯合韓、魏消滅了智氏,並瓜分智氏封邑,從此晉國四卿又變為了三卿執政,之後三家不斷瓜分晉國剩餘的土地,因此稱之為“三晉”,而趙氏瓜分智氏和晉國公室土地後,也具備了位列諸侯的實力。

趙襄子決定還位與兄長趙伯魯一系

後來趙襄子娶了空同氏的一名女子為妻,並生下了五個兒子。不過趙襄子並不願讓自己的兒子繼位,而是想還位給趙氏嫡系,也就是其兄長伯魯一脈,由於兄長已經去世,就一定要傳位給伯魯的兒子代成君趙周,但趙周也早逝,於是趙襄子便立趙周的兒子趙浣為繼承人。

趙襄子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反而要傳給兄長趙伯魯的後代?

《史記》記載:“生五子。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傳位與伯魯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為太子。浣立,是為獻侯。”

公元前425年,趙襄子去世,其侄孫趙浣成為晉國趙氏家族大宗首領。不過趙襄子的兒子趙嘉不服,在趙浣剛即位後就將其驅逐,自立於代,史稱“趙桓子”。

《史記》記載:“桓子逐獻侯,自立於代,一年卒。國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殺其子而復迎立獻侯。”

趙桓子在位一年後去世,國人認為桓子自立並非是襄子的本意,於是一起殺掉了桓子的兒子,重新迎立趙浣即位,最終趙伯魯之孫趙浣承襲了趙氏家族首領的地位——史稱“趙獻子”。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趙襄子是真的想還位於兄長伯魯一脈。

趙襄子為何不傳位給親生兒子,反而要傳給兄長趙伯魯的後代?

結語:

趙獻子去世後,其子趙籍即位。在公元前403年,趙氏趙籍與韓氏韓虔和魏氏魏斯正式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史稱趙烈侯、韓景侯和魏文侯。之後趙、韓、魏三國與秦、齊、楚、燕四國形成戰國七雄格局,正式開啟了戰國時代。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點贊關注,謝謝支援。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