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初為人父母的回憶

今天是十二月十九日,陰曆是十一月二十六日,是長子的誕辰。早晨起來,陽光燦爛,照著視窗北面的二十八層高樓,預告溫度在零下15丶6度,不由得使我回想起半個多世紀前的今天。我們還在一個貧困山區,照山腳下,鳴河岸邊,一所縣直高中的校園裡。那是上世紀1971年的今天,他來到這個世界,我們也榮幸地為人父母。他的誕生地,是靜樂縣杜家村地段醫院。當時,我在杜家村高中教書,妻在杜家村供銷社任職。

當天早晨五六點鐘,妻子感覺有了反應,因為正好在預產期,於是我們起床後,簡單地吃了一頓飯,就請了假,一起去了醫院。當時的杜家村地段醫院,是縣城以外,條件相比還算是最好的。醫生有七八位,有兩三位還是全縣馳名的中西醫大夫,護士好像沒有,也有病房,但很少有病人住院。記得有一個病房,醫生們還作為養狍子的場地。

從學校到醫院,大約有一里多路,妻子走幾步就肚子痛起來,我又急又慌,生怕她生在路上。可是又沒有辦法,那個年代,那個偏鄉僻壤,沒有120之說,只好走走歇歇,歇歇走走,安慰鼓勵,逶迤前行。一里多路,大約走了一個多小時,好不容易走到醫院,才放下心來。好歹到了醫院,醫生就是救星。

杜家村是高寒山區,又是嚴寒的冬季,但那天天氣很好,也像今天一樣陽光燦爛,我們也未覺寒冷,大概是因為年輕吧。我陪著妻子在產房裡等待,婦科李大夫詢問檢查之後,讓耐心等著,有了反應,就去喊她。產房裡,一整天,除了我們,再沒有別人來。有村裡的婦女們從窗外走過,瞭見妻子在床上坐著,說看樣子還早哩,喜眉笑眼,不像個養孩的。過一會兒,李大夫過來檢查一下,說還不是時候,於是我們就一直等。偌大的產房裡燒著一個鐵爐子,我們都穿著厚厚的棉衣,沒有冷的感覺。一直等到中午,妻子反而沒有動靜了,我買了幾個燒餅作午飯,她也不想吃,就一直空著肚子,連水也沒喝一口。後來才覺得,我們的準備工作太差勁了,一個臨盆的產婦,一整天地讓她餓著肚子,水米未進,肯定會影響生產的程序。

一直等到下午五點左右,她才反應強烈起來,經過李大夫的一再鼓勁,指揮調動,妻子好像百米衝刺的最後程序,大汗淋漓,孩子才生下來,我只能握著妻子的手,給她安慰,為她加油。兒子!兒子!是兒子!小小的腦袋,已經有黑黑的頭髮,發出第一聲呼喊,宣告他來到了這個世界!我們的第一個孩子!我把這喜訊告訴妻子,她疲憊的臉上浮現出笑容。我們有了孩子了,爸媽歡迎你!爸媽珍愛你!你是我們的希望,是我們情感的結晶,是我們生命的延續啊!重男輕女,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在我們身上,或多或少吧,也總有一點。

我在高興之餘,緊張得手忙腳亂,又要去產房燒火取暖,又要安頓她們母子,還要到醫院後面山腳下的泉水中洗滌接生時用過的物品,這些工作好像醫院有責任去處理,但人家讓家屬去處理,咱也不好反駁,也許是慣例吧?

病房是一間房,石板炕,條件極其簡陋,幾乎沒有什麼用具。病房燒著炕火之後,我先把妻子攙扶到病房,然後又把兒子用一件棉大衣包起來,轉移到病房。妻子一直水米未進,她二姨送來一大碗抿面,她也沒有吃。整整一宿,我都沒有閤眼,是興奮,是擔心,是自省,是展望,是聯想,也許兼而有之,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開始時,炕上冷,我就把兒子放在炕頭,這地方靠近煤礦,大炭燒炕,立竿見影,炕頭漸漸的熱了,太熱了,我又把孩子轉移到一處溫度適宜的地方。移來移去,一宿已過。大清早,妻子的母親和妹妹,兒子的姥姥和姨媽,我的岳母和小姨,破除了當地不能探望閨女坐月子的的風俗,來到醫院探望。她們惦記的是母子平安,一切順遂。今天就可以出院了。兒子是我們家的長孫,也是岳父母家的長外孫,毫無疑問,他是兩個異姓大戶人家的掌上明珠。

上午,我所在校的一位姓邱的副校長,帶著田丶陳丶常丶高等四五位同事來醫院,用擔架把妻子轉運到杜家村我們租用的農家房子裡。原先,我們住在學校裡,一間房,生活條件簡陋,但也可以湊合。自從妻子懷孕後,特別是接近生產前,學校某領導透過同事們口口相傳地露出風聲,說在校園裡不能生孩子,怕壞了風水,還是怕什麼?真說不清。我是外地人,調到這裡還不到一年,所以只好委屈求全,在校外租了房子。就這樣,在租房裡大概住了半年左右,才又搬回學校。

我萬分感謝學校領導和同事們對我的關心和幫助,在那個還存在有許多陳規陋習的地方,領導和同事們在產婦生育的第二天,就去醫院面對產婦,而且親手抬擔架步行一里多路為她轉移出院,這是多大的人情與面子?為了表示微薄的謝意,我買了幾條毛巾奉送,他們都沒有接收,使我難以釋懷,難以忘懷。滴水之恩,以湧泉相報,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我只有在以後的日子裡,解人之困,急人之難吧。妻子在醫院生產的兩天,結算的費用記不住了,很少很少,大概在10元左右,單位也給報銷了。產假按規定48天,屆時正常上班。

後來才知道,臨時租賃的那個農家小屋,封閉得不好,又值嚴寒季節,所以妻子的第一個月子沒有坐好,落下了怕風怕冷的後遺症,是為終身遺憾。有鑑於此,後來兩個孩子的出生,我們都在校園的一間房子裡,請醫院的醫生來接生,也沒有聽到學校的風言風語。有關領導大概也覺察到原來的做法是不妥當的。據說,是我們打破了此地學校不能生孩的先例。後來,隨著人口的增加,縣裡領導為了照顧我的家庭,把妻子也調到我工作的學校,管理圖書和儀器兼收發。還兩次調整我們的住房,小間變大間,大間變為兩間。

在這所學校十一年裡,我一直當班主任,兼語文丶音樂等課程,盡職盡責,教書育人,帶領學生,開荒種地,上山撿柴,下鄉支農,編排節目,指導排練,參加演出,上上下下,口碑不錯,直到現在,學生們還記得我這個老師。多次被評為模範教師,1975年參加了忻州行署舉行的教育工作者表彰大會。1982年,縣裡又把我調到靜樂一中,妻子也一併調回,這是後話。

初為人父母的回憶

初為人父母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