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背景概述

建築資訊臺賬一直是物業管理運營系統以及ibms系統中的重要功能組成模組,往往會和整體的智慧樓宇系統打包提供服務,畢竟獨立的資產管理花錢去買確實感覺會有一些雞肋,特別是作為管理層,如果是老派的老闆覺得這就是一個Office 三件套就能搞定的事情。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最近看了一場知名建築智慧化企業的公開課,深入分享了一下他們在建築資產管理的解決方案成果,感覺非常有啟發,與同學們分享一下收穫與思考。

一、市場痛點&需求

1)產品服務物件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靜態的:所有可以見到的資產的數字化檔案:裝置&建築圖紙,說明書,照片,合同,人員資訊

動態的:所有與裝置,資產發生互動的記錄資訊:維修記錄,維保記錄,風險措施記錄

2)服務場景痛點

使用者故事1:建築物業公司每更換一次都會減少一次資產材料,只要業主不主動詢問,就一定不會主動提交,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導致更換的物業多了,剩下的資產資訊越來越少,最後新接手物業方的只能瞎子摸象。

使用者故事2:建築樓頂上拆下來閒置的風機,放了一段時間就消失了,一追問就是被當作垃圾給處理回收了。

使用者故事3:鍋爐發生爆炸,但是工程部門缺沒有留存該鍋爐的資訊,銘牌都找不到,導致最後連廠商品牌責任人都無法明確定位。

痛點總結:

動態行為沒記錄,靜態資料不全面,資產管理體系制度不完善。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3)服務角色崗位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痛點落到角色崗位後總結

- 影響工作的效率,時間越長人員流失越多,後面的各種效率就會越低。

- 影響經營成本,資料不全導致決策的不夠精準精細,也就更談不了如何降本

二、產品服務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1)數字孿生服務

裝置&空間的物件符合主流,但還有系統(裝置組)這種物件也非常必要,不清楚為啥沒定義。

關係:「測量關係」這個第一次見到,不清楚是不是一些感測器的校準策略關聯了哪一套測量工具也進行了關係建立 。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2)模型視覺化服務

亮點是除了基礎的位置+屬性資訊與空間模型的疊加之外,同時還添加了一個運維狀態的資訊維度,可以知道哪些正在維修,哪些快要報廢,哪些快要過保等等,值得學習。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3)風險評估交付

在整體做資產數字化的過程中,會根據標準收資SOP和校驗資料準確的過程中進行風險點採集。聽分享嘉賓的意思就是專家經驗的總結,然後根據現場情況摸扒之後可以登記在案。

啟發了我構思一下這一部分工作如何變成風險智慧化方案。

〇、建立風險評估模型和物件結構特徵,或者最簡單,根據專家風險知識庫,反過來建立風險要素評估問卷題。可以基於現場正在收資的進度,進行提示風險點檢查。例如在燃氣儀表旁邊確認的時候浮現一個小項,“是否聽見滋滋洩漏聲”。

一、把現場檢驗三方確認的過程也標準電子化,例如確認銘牌資訊的時候同時下面還有一段風險checklist,基於不同規格的銘牌進行不同確認內容的推薦,這樣現場確認人員在順手確認的同時也是把一些風險要素進行了定位和登記。

二、最終所有工作完成的時候,所有給予風險模型的定位要素進行風險專案收斂和計算一個風險列表。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4)風險內容視覺化

前一項功能的展示或昇華,這個介面看起來有些迷茫猛的一看沒理解,琢磨了一下大致可以理解為,風機末端出風口百葉損壞這種風險,然後就影響了底下這一小片面積的辦公區域的對應多大區域的空間範圍,感覺這種才能解釋的通。包括照明,電錶供電等等這種比較符合這種視覺化的展示方式場景。

這種感覺可以借鑑在資料機房裡面,做風險提示影響的機櫃機列是哪些,對應的業主客戶是哪家。

三、交付流程&成果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1)部署及資料治理的核心過程

先靜態維護,再動態資料系統整合,最後自己校驗+外部第三方檢查,有些資料中心測試驗證的意思了,還引入了第三方。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2)完整專案交付過程

除了系統部署,還包括了關鍵一項張貼二維碼及培訓,其實就是整個平臺工具的轉運營階段。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3)交付專案說明書

這個“專案說明書”說法確實第一次聽到,不過也能理解,做完資料整理之後,其實就是要把整個建築裡的資訊壓成了一本大部頭手冊了,但是需要透過網頁和app端去查詢和使用。

第二個交付物除了整個資產結果庫,同時也給了工具,物業方在後面的經營過程中免不了日常的裝置替換,裝修改造,空間重定義等運維工作,所以除了給結果還得交付工具,讓他經營者除了檢視,還同時具備編輯的權利。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4)資產看板

核心指標,資訊的聚合,也是整個建築目錄或晴雨表,可以透過每個模組,數字不斷的下鑽到最底層的孿生物件(裝置&空間)上,然後檢視到關聯的一切動態資訊記錄。

「建築資產管理」把產品做成一份專案說明書

5)手機端“專案說明書”

越想覺得越對得起“專案說明書”這個叫法,基本有了這個app,日常穿梭在公建大樓裡面大部分設施運維場景都可以無往不利了。

突然想到在很多情況帶著工具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可能不方便打字,應用內建一個語音助手會更加高效一些,例如發出指令“前往三層核心弱電室”,然後就來個地圖小指引,同時浮窗提示“是否要撥電話給對應的門禁許可權負責人xxx?”然後電話過去後報上工單流程號,那邊透過app手動授權給你開啟了1小時許可權,你就可以刷門禁直接進去除錯或者維修。

總結

不愧是業內領頭羊,充分與公共建築地產客戶的長期合作下來對建築資產管理這塊已經打磨得非常具備市場競爭力和服務成熟度了。

複雜的商業綜合體的經驗差不多算通關了,但學校,醫院,機場這些場景面臨的痛點場景又有何不同呢?回頭我再找找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