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西遊記》的悲劇拐點

文 / 烽火臺

說《西遊記》是悲劇,大部分人是不同意的。孫悟空大鬧天宮,雖被如來佛祖壓在了五行山下,但一段時間後又被唐僧救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最後“終成正果”,被封為“鬥戰勝佛”,意思是戰鬥力比較強的佛。按理說佛已經達到了明心見性的境界了,在世間行走靠的是高階智慧,不靠武力過活了,孫悟空由於戰鬥力突出,給弄了這麼一個名號,聽起來有點不倫不類。不過,總歸是佛號,比觀音菩薩還高一個檔次,是什麼內容也就不計較了。按照世俗的說法,給予這麼高的稱號,應該算是極盡榮耀了,有什麼悲劇可言?

《西遊記》是真真切切的悲劇,在於其塑造的主角孫悟空命運的悲劇性轉折。孫悟空本是一個自由自在的人,不論他的出身如何,起初是靠自己的本事當上猴王的,況且他還愛學習、懂管理、講公平、有愛心,猴子們都真心實意擁戴他。經人指點,他萬里迢迢去尋找菩提祖師學本事,無論文武,都算是正規的高等學府畢業生。孫悟空學會了頂尖的武功、七十二變法力和系統的知識及禮儀,與年輕時候完全不一樣了,雖然有時候也仗著能耐壓制他人(如龍王),但總體上是一個成熟的社會人,心存善念、嫉惡如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鑑於孫悟空是《西遊記》的主角,大家閱讀小說和觀看影視的時候,自然而然把他看做一個善良的有責任感的具有超級能力的人,事實上,小說也是按照這個想法塑造孫悟空的。

菩提祖師是正規的佛道教授,其來源正是佛教經典《金剛經》中與如來佛對話的須菩提。大部分人在觀看《西遊記》的時候,喜歡把目光聚焦在故事情節和孫悟空的戰鬥力上,而忽略了孫悟空的文化水平。用現在的話來說,孫悟空是一個受過正規教育,文武雙全,學歷堪比博士的人物,並非花果山的一隻野猴子。小說中除了展現他的武功和法力,還用了大量的情節表現了其足智多謀的一面。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因此,評判孫悟空,要以社會人的目光,給予全方位的詮釋。

孫悟空與彼時社會的衝突,在於周圍人的不誠實和講等級,以大欺小、以勢壓人,諸如此類,這些都是傳統中國社會長期積累的舊觀念和老毛病。尤其是領導人這樣做,對激發孫悟空的反抗行為格外突出。孫悟空返回花果山後,經常去龍王那裡作客,龍王倒也好生招待,兩家關係本來不錯。一次訓練武術,自制的兵器都不趁手,老猴子出主意讓孫悟空去龍王那裡借一件好兵器。龍王讓手下抬出幾樣上乘的兵器,孫悟空都嫌太輕,龍奶就出主意讓他去拿定海神針。龍王同意去拿,說是隻要拿得動就歸孫悟空。龍宮的人認定孫悟空拿不動,會就此收手,沒想到不但拿得動,還耍得歡,一時急了眼。因為這東西是定海神針,拿走了會地動山搖。可孫悟空不管這些理由,一定要兌現龍宮的承諾,雙方由此動粗,結果龍宮不是對手,定海神針就歸孫悟空了,以後稱之為“金箍棒”。

《西遊記》的悲劇拐點

對這件事,許多人會認為孫悟空不講道理,利用武力強取豪奪,是理虧的一方。實際上,只要把事情從頭至尾理一遍,就知道孫悟空沒有錯,錯在龍宮判斷失誤,過於草率了。孫悟空動手前,龍王說得清清楚楚,如果能拿得動就歸孫悟空。孫悟空固然非常喜歡和需要金箍棒,但龍王有言在先,他不過就是兌現承諾罷了。從後來各方的反應看,小說裡雖然沒有明說龍王在這件事上的失誤,龍王告狀的時候玉皇大帝也沒有指責他,只是認為孫悟空太豪橫,直接派兵去鎮壓,但自始至終沒有提及收回金箍棒的事情。真實的結論是,不論是天庭還是龍宮,都已經默認了金箍棒的所有權屬於孫悟空這個事實,無論雙方戰鬥多麼激烈,都沒有提及金箍棒的任何字眼,其根源就在於金箍棒並非孫悟空強行奪取,而是龍王承諾給他的(有一點疑惑是,從此以後龍宮用什麼東西穩定海洋的)。在這件事情上,面對結果龍王堅決反悔,甚至動用了武力,就是一種不守承諾的表現。

等級觀念更是處處展現,讓孫悟空很是不爽。菩提祖師是佛教的高階教授,大家知道,佛教是最講平等的,估計經過幾十年的系統教育,平等觀念已經深深紮根於孫悟空的心目中(這一點就有些西方近代思想的味道)。而中國的世俗社會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是最講等級觀念和等級制度的,這就與孫悟空的理念格格不入。在花果山的時候,各位山大王稱兄道弟,也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孫悟空過得倒十分快活;後來聽從太白金星的勸說,前去天庭做事,給了一個放馬的差事,孫悟空也不計較職位高低,幹得盡心盡力(有人說孫悟空是野猴子,不知道官職大小,這個全然是胡說。在現實生活中,新入職的公務員能直接給一個股級或科級的崗位,已經屬於按特殊人才對待了,作為社會人的孫悟空自然心知肚明)。矛盾的爆發點在於作為上級的武曲星君視察工作時的傲慢無禮,乃至說出侮辱性的話語,讓孫悟空大為惱火,不但打了舞曲星君,還打出南天門,回花果山去了。按理說,天庭到此為止也就算了,最多下發一紙開除孫悟空公務員身份的檔案,自己有面子,也不惹事情(現實中各地都是這樣處理的)。既然瞧不起孫猴子,認為他不入流,就讓他在花果山上玩耍一生。可天庭放不下臉面,認為孫悟空不服管制,一定要征服之(這就是專制等級思想在作祟了),先後幾次動用天兵天將,結果讓孫悟空打得大敗而歸,最後藉助太上老君、二郎神和哮天犬三方的力量(這些都是方外之人),才將孫悟空控制起來。

事到如今,天庭如果能給予恰當的處理(依法處置,刑罰適當),也惹不出後來的禍患。結果專制權力的惡性不改,一定要將孫悟空置之死地才善罷甘休。讓天庭沒有想到的是,用盡辦法卻搞不死孫悟空,最後連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都用上了,試圖把孫悟空火化(這也太狠心了吧),結果還是沒有達到目的,倒讓人家踢翻煉丹爐,導致地面上爆發了火焰山,成為後來取經路上的重大障礙。

分析這些事件,我們會發現,相比於孫悟空,天庭及周圍的各種有權有勢的人物,一個個都是頂級的兇暴之徒,對不願納入他們體系的人和事,沒有一絲寬容之心,必消滅乾淨而後快。而孤立無援的孫悟空,在佔據上風的時候,都是放過對手的,如巨靈神、哪吒、四大天王和後來的來自天庭的作妖者(除了白骨精等個別妖怪被打死,他們也吃人無數,是夠上死刑標準的,只不過沒有經過審判;不公平處反而是那些下界作妖的神仙部屬,害人無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在進入社會和與天庭打交道的過程中,孫悟空犯下的最大過錯,就是塗改閻王爺的生死簿,偷吃了王母娘娘蟠桃園的桃子(看園子的人吃桃子是否算偷)。這些行為最多判刑坐牢,罪不至死(何況生死簿可以重抄一份,桃子過幾年又會長出來)。

《西遊記》的悲劇拐點

公平合理地說,天庭對他的處理方式最多有兩種選擇:一是置之不理,讓他迴歸山林;二是戰勝以後把他管制起來,類似於現代的坐牢,待罪罰相符以後予以釋放。許多人閱讀小說和觀看影視的時候,對這些問題並沒有深思,天然地認為天庭殺死孫悟空也是應該的,只不過孫悟空本事太大殺不死罷了。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因為在中國社會,任誰當了玉皇大帝,都不能容忍自己的權威被他人挑戰,應該動用絕對權力進行各式各樣的刑罰和殺戮。面對具體的矛盾和衝突產生這樣的想法,正是等級觀念和專制思想千年浸淫的結果!大家想一想,作為神話人物的孫悟空,有打不死、燒不化的能耐;而普通人面臨了這種情況,會是怎樣的結局呢?

按照吳承恩的意思,可以把孫悟空設想成身處底層的無窮無盡的勞苦大眾,那可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造起反來統治者也是無可奈何。如果是這樣的話,在執意對抗的情況下,孫悟空會有三個結局:一是勝利,二是招安,三是失敗。實際上,招安和失敗都算失敗,只不過為了把故事演繹下去,《西遊記》的孫悟空和《水滸傳》的108將都選擇了招安。歷史上造反的力量,勝利了就是新王朝的締造者,招安的話可以存活下來一部分力量,失敗了會基本被殺(骨幹力量是一定會滅亡的)。具體到孫悟空的事情上,吳承恩的想法很明顯:假如孫悟空勝利了,必然會成為新的玉皇大帝(退回花果山是沒有活路的),天庭的一切照舊,對人生和社會來講,不過就是換了個君王罷了(歷史上反覆重演的就是這種戲碼,在吳承恩看來也實在無聊);招安和失敗是不被人們接受的,寫出來也沒多大意思(況且施耐庵的《水滸傳》已經寫過了);思量再三,還不如讓孫悟空去出家,也算是一條新路。明清的文人們受社會條件制約,大家的想法是不約而同的:吳承恩讓孫悟空加入佛教,曹雪芹讓賈寶玉遁入空門,施耐庵讓活下來的幾個好漢——魯智深、武松等人,也都進了寺院。看來,讓主人公出家,是大家一致認為的新式出路。魯迅說過:“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兩千年封建專制社會的鐵屋子裡,就連最高智力的人都迷茫無助,讓人世間激發出來的一點獨立和反抗精神無路可走,在儒釋道設定的牢籠中左衝右突,最終還是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只好招安和順從。孫悟空悲劇的根本點,就在於此!

孫悟空被壓五行山,就是《西遊記》成為悲劇的拐點。從此以後,孫悟空判若兩人,原有的自由、平等和抗爭精神不見了蹤影,代之而起的是順從、服帖和獨立個性的收斂。在一心一意完成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任務後,最終皈依佛門、納入體制——這就是吳承恩的結論。反觀小說中的所有人物,包括唐僧、豬八戒、沙和尚和哪吒三太子,以及那一眾的“妖精”,哪一個不是與孫悟空同樣的經歷和命運?

不過,作為小說家的吳承恩始終是不甘心的,他發現了問題,雖然找不到出路,心中的一念卻未曾泯滅。在漫長的取經路途中,孫悟空會偶爾吐露自己的心聲:我保唐僧取經,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一份承諾(作品中多次出現這樣的話語,其中《三打白骨精》一節出現最多)。孫悟空說這話的目的,是向人們表明,自己做這件事情首先是在踐行自己的人格,並不完全因為皈依佛門。是唐僧把他救出了五行山,他向觀音菩薩承諾要完成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任務。好男兒知恩圖報、一諾千金,何況文武雙全的孫悟空。因此,由於作者的原因(我認為孫悟空就代表著作者吳承恩的思想),孫悟空雖然加入了佛教,但始終心存疑問,隨時隨地會爆發出自己的戰鬥力。這個看法可以從後來的神話故事《寶蓮燈》中得到驗證。為什麼會心存疑問?因為還要繼續尋找新的出路嘛!也就是說,在作者的心目中,出家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如果有新的思想、新的理論、新的道路,還是要另尋出路的——這是吳承恩留給後人的使命!

《西遊記》的悲劇拐點

(注: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