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1972年的春天,一位古稀老人打開了自己工作室的煤氣閥門,然後躺在被子上,將煤氣管含到了嘴裡……

他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未曾留下半個字的遺書。

但他十年前就說:“

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這個始終在追求“物哀”境界的老人,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他的死,也將日本作家的“自殺情結”推向了一個巔峰。

僅二十世紀,日本有四位頂級作家,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與世界訣別,另外三位,是芥川龍之介、太宰治和三島由紀夫。

其實作家群體的高自殺率,並不是日本的專利,它廣泛分佈在地球的每一個大洲。

傑克•倫敦、馬雅科夫斯基、茨威格、海明威,還有中國當代的海子、三毛與顧城……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他們是有思想的一類人,他們的思想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已經和普通人不一樣了。

人生能有多少勇氣,可以讓死背叛了生?是絕望、是虛無、是悲哀、還是苦痛?

然而對於作家來說,無論是迫於無奈,還是向死而生,死亡,都成為了他們最後的作品。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為人類感到絕望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是法西斯勢力橫行全球的時代。在猶太人的流亡大軍中,有一位聞名世界的作家,名叫斯蒂芬•茨威格。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很多人對他的瞭解,可能來自著名的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徐靜蕾自導自演的同名電影,就是由它改編的。

在上世紀末的中國,這篇小說對70、80後女性愛情觀的影響,幾乎是顛覆性的。

小說中,茨威格對少女暗戀的描寫,精妙到震懾心靈,人們很難想象一個男性作家,可以比女人更瞭解女人。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其實這種創作手法,很大程度來自於他的好友——弗洛伊德。

1881年,茨威格出生在奧地利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期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

畢業後,茨威格開始周遊世界,並認識了弗洛伊德。

在這位心理學鼻祖的影響下,茨威格心理小說的創作突飛猛進,他的《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等系列小說,深入探索了為情慾所驅使的精神世界。

在他的筆下,主人公渾身上下每一個毛孔,似乎都滲透著矛盾、碰撞與糾纏。

然而一戰的爆發,把他的創作之路徹底打亂了,奧地利戰敗,他隱居在薩爾茨堡埋頭寫作。

從此,他開始嘗試走進被遺棄者的內心世界,去創作“心理驚悚劇”,他筆下的主人公變得空虛、孤獨和自閉,他們的感情無法釋放,他們的心靈被壓抑堆積。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這一系列的代表作品,就是《馬來狂人》。

可是,歐洲的形勢還在日益惡化,1939年,二戰爆發,茨威格失去了祖國,為了生存,他不得不輾轉英國、美國和巴西。

看到自己昔日的故鄉,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陰雲下,變得血腥而又混亂,茨威格的內心痛苦不堪。

而他自己的猶太種族,又不斷被納粹所驅逐,這也讓茨威格的內心越來越絕望。

1942年2月22 日,茨威格與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郊區寓所裡,雙雙服毒自殺。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有人說茨威格的死,是環境造就的,他不過是戰爭的犧牲品。

但是,當我們走進他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他筆下的人物,儘管在逆境中充斥著妄想和掙扎,但骨子裡卻都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勇氣和高傲。

這就是茨威格本人的寫照,一個熱愛人類、熱愛生命的哲學家,當他無力改變世界時,那就用死亡,作為自己最後的抗爭吧。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如果茨威格是死於對這個世界的無能為力,那麼太宰治就是把死亡當作自己的“人生使命”。

縱觀太宰治的一生,他不是在尋死,就是在尋死的路上。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如果你以為他的生活太悲苦,那就錯了,太宰治是含著金湯勺出生的。

1909年,太宰治出生在日本津輕地區首屈一指的富豪家庭,是家族裡的第六個男孩。

與不學無術的富二代不同的是,太宰治一上學,成績就非常突出,小學畢業的成績是全校第一;中學畢業時,他又考入了世界頂尖的東京帝國大學。

手裡攥著這樣的好牌,似乎隨便打打都是人生的贏家。

但太宰治沒有按照尋常人的思路往前走,而是走上了另一條不歸路。

少年時期,太宰治就對芥川龍之介非常推崇,一心想在文學上有所建樹。

但是1927年,芥川龍之介自殺的訊息傳來,18歲的太宰治深受打擊,兩年後,他便模仿偶像的樣子,服用安眠藥自殺,但因為劑量不夠沒有成功。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從此,太宰治就在尋求死亡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由於第一次自殺沒有成功,第二次,他約了酒吧的女招待一起相約跳海自殺,最終,太宰治被救起,酒吧女卻因此死亡,這讓太宰治陷入到更深的痛苦和自責中。

如果後來太宰治能夠在文學領域斬獲大獎,或許多少還能慰藉他荒蕪的心靈。

但連續兩屆,他都和“芥川獎”擦肩而過。為了得獎,他甚至曾給評委佐藤寫信,求佐藤把獎項頒給自己。

而佐藤卻在太宰治的信中,讀出他精神出現了問題。

佐藤的猜測是正確的,太宰治雖然出生在富豪之家,但因為家族等級森嚴,他從小並沒有得到多少親情,他對這個世界的陰鬱和悲觀,似乎是與生俱來的。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精神頹廢的人,似乎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縱慾,他們希望透過肉體的刺激來短暫地麻痺自己。

因為太宰治才華出眾,有不少女人前仆後繼地為他奉獻自己,太宰治也開始了玩弄情感、混亂不堪的私生活,期間,他依然在不間斷地嘗試自殺。

1948年,太宰治完成了人生的最後一部作品——《人間失格》。

在書中,他描寫了一個不斷逃避現實,不斷沉淪,又不斷放逐和麻痺自己,最終一部部走向毀滅的人。

或許,喪失了做人的“資格”,是人間最慘的悲劇,他佯裝活著,其實他早已經死了。

小說完成後不久,他便與女粉絲一起投水自盡,這一次,他成功了。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米蘭•昆德拉曾說:“人一旦沉醉於自身的軟弱,就會一味的軟弱下去。”太宰治應該是看穿了自己人生悲劇的,但他無力挽救。

所以,他才會對這個世界說出那句:“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不甘寂寞卻最是寂寞

或許,本性中的悲觀和絕望,註定讓太宰治用極端的方式走向死亡,而內心太過敏感和細膩,同樣是作家群體無法擺脫的精神桎梏。

上世紀末,有一位女作家因為浪漫的才思和靈動的文字,曾一度火遍兩岸三地,但她卻在48歲的時候,用一條絲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就是臺灣女作家——三毛。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1991年1月4日凌晨,臺灣榮民醫院婦產科的病房裡,清潔工正準備打掃浴室,當她推開浴室的門,整個人頓時嚇呆了:廁所旁的點滴架上,半懸著一個用絲襪懸吊的身體,此人正是三毛。

最終,法醫給出的死亡時間,是凌晨兩點。

這是一個人心靈最脆弱、最掙扎、最無助的時段,那一刻,三毛的內心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只能從她生前的文字和話語中,去探尋蛛絲馬跡了。

原來,三毛離世的前幾天,她曾偷偷把她人生中的最後一封信,夾在了她的新書《滾滾紅塵》中,送給了來醫院探望她的好友、“臺灣第一才子”——眭澔平。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她在信裡寫道:“小熊,我走了,這一回是真的……歡迎你回臺灣,愛人,三毛。”語氣雖然很決絕,但仍能看到一絲不捨。

他二人相識於1990年。當時,比三毛小17歲的眭澔平,是家喻戶曉的電視臺新聞主播,因為要寫《臺灣風雲人物聚點》,眭澔平對三毛進行了深度訪談。

第一次見面,三毛的熱情與率真,就讓眭澔平讚賞不已,儘管他們相差十幾歲,但眭澔平卻成了三毛最信賴的朋友。

心情不好的時候,三毛就會給眭澔平打電話,她覺得能夠給失意的人最好安慰的就是小熊,所以,三毛就叫他“小熊”。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而三毛去世當晚最後的電話,也是打給他的,可惜眭澔平沒有接到,那兩段電話留言,便成了三毛在這世間留下的最後聲音。

“小熊,如果你回臺灣了,我是小姑,請你打醫院,……你不在家,好,我是三毛,再見。”

“眭澔平,我是三毛,你不在家,人呢?眭澔平,你不在家,好,我是三毛。”

最後的聲音帶著明顯的悵然若失,那份孤獨和蕭索無以為繼,愛人荷西已經離去12年,想對摯友眭澔平傾吐心聲,卻也欲訴無從。

牆上的掛鉤只有一米六,衛生間還有扶手,只要三毛有一絲求生的慾望,她都有機會放棄,但她最終還是堅持自縊而亡。

對於一心求死的人,肉體的痛苦太微不足道了。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當一個女人年華老去,身心俱疲,在病榻上無以訴說內心的情愫時,或許飛昇天國,與自己的昔日的愛人荷西相聚,便是她最終的心願了。

而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眭澔平,是無力承擔這樣濃郁的感情的,他只有在內心巨大的衝擊下,辭去工作,遠赴異國,進行了長達20年的環球之旅。

一直以來,眭澔平都被外界認為是“三毛的紅塵知己,愛,卻不能嫁的人。”

但眭澔平說:“我們之間不是俗氣的愛,是文人間的惺惺相惜。”

海子、三毛等名人為什麼選擇死亡?看了川端康城遺言,原來如此

無論這個世界是否懂她,三毛永遠是那個不甘寂寞,卻又最是寂寞的人。

人們常說,作家都是敏感的,他們非常感性,善於捕捉美,也容易感受惡,善於捕捉快樂,也更容易感受失落。

敏感是他們致命的軟肋,在漫長的人生中,他們的內心,會比常人更加煎熬。

但無論他們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落幕,他們都為這個世界,留下了諸多的傳奇與思索。

當一切最終歸於平靜,或許我們要做的,就是從他們的精神世界裡,汲取對生命的希望和勇氣吧。

. END .

【文| 池鴻 】

【編輯| 毛毛雨】

【排版 | 毛毛雨】

湖南40歲軟妹子漫畫家,被誇成美少女,她說:不要再激怒我

她40歲開始寫作,57歲開畫展,黃永玉看到她的畫說:湖南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