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的“鍾南山”居然是他,他一次次挽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中

華佗(?—— 208)字元化,別名專,三國時著名醫學家。他行醫的足跡遍及今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地,為人們治癒了許多疑難病症,時人對他稱頌備至,久而久之,民間便流傳起華佗治病救人的生動故事。華佗的醫術兼及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等諸多領域,在醫療保健方面也頗有建樹,他編制的“五禽戲”至今仍是鍛鍊身體的有效方法。其中貢獻最為突出者,當屬外科剖腹術的施行以及麻醉藥“麻沸散”的使用。

古代的“鍾南山”居然是他,他一次次挽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中

相傳,有一位士大夫常覺身體不適,華佗經過切脈,認為他腹中長了異物,若要根治,必須剖腹,取出贅瘤。士大夫聽說剖腹治病十分害怕,但耐不住疼痛,只好請華佗動手術。華佗取麻沸散以酒調勻,讓病人喝下睡熟,然後用鋒利小刀剖開其腹部,找到贅瘤,割下取出,再用絲線把刀口縫合。過了一會兒,病人醒來,身上不痛不癢,更為驚奇的是,整個手術過程中一點疼痛的感覺都沒有。還有一次,華佗給一腹痛的船伕看病,認為他脾臟已爛,須剖腹切除。他讓船伕喝下麻沸散後剖腹一看,脾臟果然腐爛了一半,便用刀割掉、剔盡腐爛部分,用藥膏敷在傷口上,縫合傷口,再給病人服幾帖湯藥。百來天后,船伕的病完全好了。

古代的“鍾南山”居然是他,他一次次挽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中

此外,他為蜀漢名將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這些傳說並不是無稽之談,《三國志·華佗傳》載:“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在一千八百多年前,華佗已能使用口服有奇效的麻醉藥,施行洗腸取瘤的腹部手術,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蹟。

古代的“鍾南山”居然是他,他一次次挽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中

由於華佗沒有醫著傳世,有關剖腹斷腸、摘除腫瘤手術的描寫,也近乎神奇,使後世醫家、史家產生疑問,其中不乏否定意見。

古代的“鍾南山”居然是他,他一次次挽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中

首先,是關於“麻沸散”。一部分學者認為,與華佗同時代的醫師張仲景,在其醫藥學著作中未曾提及此藥,僅依據並非醫書的《三國志》記載,就斷定“麻沸散”為華佗首創,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其次,是關於外科手術。早在宋代,葉夢得就認為華佗的剖腹手術不合情理,因為人體的腹、背、腸、胃都是不能破裂的。這種看法或許有悖於科學,但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一般看法。近人陳寅恪透過對印度佛教故事與中國華佗傳說的比較研究,指出從學術進化史上看,三國時期的醫術,還不可能達到華佗這樣的水平。這是民間比附印度佛經《木奈女耆域因緣經》中的神醫故事(即神醫耆域為病人剖腹療疾)演繹而成。

古代的“鍾南山”居然是他,他一次次挽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中

然而、更多的人認為,史籍記載與傳說都是可信的,並提出許多證據。關於麻沸散,他們認為確有其藥,張仲景著作中未見麻佛散,但有“麻沸湯” ,它的配方如曼陀羅花、草烏、當歸、川芎、南星等,大部分主要出產於我國,甚至僅見於我國。華佗的學生吳普,長於藥物學,有《吳普本草》傳世,已佚。《吳普本草》中,曾提到一種有麻醉作用的植物“麻費”。“蕢”可讀作“費”,音與“沸”相近,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的“麻沸散”很可能是“麻蕢湯”的誤記。

古代的“鍾南山”居然是他,他一次次挽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中

此外,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藥的國家,《列子·湯問》已載戰國時扁鵲使用麻醉藥,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提到施用於治療外部傷痛的類麻醉藥物。所以到三國時代,華佗的麻沸散有如此神效,應說是水到渠成的事。關於外科剖腹手術,醫學史界提出許多肯定的理由:一,陳壽的《三國志》素以取材嚴謹著稱,且其著書時距華佗去世不過六、七十年,關於華佗的記載應是較為可信的。二,我國有關外科手術的記載,最早可見於《周禮》,至華佗時能做剖腹術,當不足為怪。三,印度的第部外科專著《蘇色盧多》中,列舉一百二十多種外科用具與手術方法,其成書時間,卻晚於華佗三百多年,根本談不上對華佗有影響。

古代的“鍾南山”居然是他,他一次次挽救人們於水深火熱中

“麻沸散”事關華佗的醫術究竟有多高?他對世界醫藥的貢獻究竟有多大?是值得繼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