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三連一下,夏天一起過小暑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小暑天氣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

也有節氣歌謠曰: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小暑後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小暑的標誌:出梅,入伏。

#FormatImgID_3#

小暑不算熱

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古人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小暑養生要點

在《 易經》中,小暑對應十二訊息卦中的遁卦。天山遁,上乾下艮,取藏遁之意。

在夏至開始的一陰生,到此時已經轉變為二陰,外部貌似強健(上乾),內部(下艮)由實(陽爻)轉虛(陰爻)。

以氣候和人的相互作用而言,看似外熱剛健,其實寒涼從內已生而長之。

這時,陽氣緩緩下降,很多人不知補陽反而因為外面暑熱故,飲食作息皆以寒除熱,倒行逆施。所以,

小暑節氣,最忌寒涼,空調、冷飲都該適可而止。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大暑節氣,民間有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之說。這一時期由於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勞累,人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因此,小暑不過是這盛夏裡的中轉站,這期間陽氣易隨汗液瀉出體外,導致機體虛寒內生,同時天氣炎熱,人們貪食冷飲會導致體內寒邪積累更重,因此我們在小暑時節應該

祛除寒溼之邪,溫補脾胃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小暑養生過“6關”

養“陽”關

都說“

春夏養陽”

,很多人不明白,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為旺盛的時節,為何還要養陽呢?

因為這個時候,人體的毛孔都張開了,容易讓陽氣發散。同時,大量的出汗,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很容易傷津耗陽氣。

暑熱邪盛,汗液的排洩也會加快,

“氣隨汗脫”,而“氣者陽也”

,所以人體的陽氣會因此受損;加之熱天人們比較貪涼,如空調、冷飲等,

易受寒溼之邪而傷陽

陽氣負責抵禦一切外邪,陽氣旺盛,就會百病不侵。

養陽之法,一則補陽,二則不傷陽。

天越熱,火越浮,越需養中焦之陽氣,否則,寒溼滯於中焦,其火即成虛火邪火。

心靜養陽:在炎熱的夏天要靜心,心靜則陽守,汗液也會減少。要保持心情舒暢,睡眠要充足。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生活上不宜過於貪涼,不宜在露天過夜,也不宜在陰涼潮溼之地睡覺,不宜吃過多的冰冷食品,以免寒氣困陽,出現不會出汗、頭暈乏力、不思吃食等症。

陽氣不足的人,除了可從飲食、運動、情志等幾個方面進行相關的調理,還可以採取貼敷治療、艾灸等養生方法,逐步提升體內陽氣,達到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觸發。

情緒關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

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係,養護好心臟。

人們常說,熱天莫發火,發火是自作。小暑時節,氣候炎熱,人易煩躁不安,然發火則心神受損。

《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

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

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

。所以炎熱夏天人們常說“心靜自然涼”。

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

現代研究表明,情緒的波動,會造成血壓易上升,心臟負擔重,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容易發作。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係,養護好心臟。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

在自我養護和鍛鍊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

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飲食關

夏天是一年中人體代謝最旺盛的季節,也是營養消耗量最大的季節。人的睡眠較少,食慾也不佳,同時由於出汗多,易損耗掉大量水分和營養物質,

小暑過後不久就會入伏,伏天溼熱,人易感到頭暈腦脹,並且易抑鬱、倦怠、胸悶、胃口不好。

小暑時節,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於高發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

這段時期要注意適當“補充”,注意機體營養平衡和飲食衛生。

吃藕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

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

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

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不貪涼·少食冷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天熱了,人們就喜歡吃冷飲,冰淇淋、雪糕、冰鎮飲品很受大家的青睞;有的人從外面一回來就沖澡,還喜歡沖涼水澡。殊不知,這些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埋下健康隱患。

綠豆芽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吃了綠豆芽,再熱都不怕。”

《本草綱目》載:“諸豆生芽、皆腥韌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獨異。”

綠豆芽性涼味甘,不僅能清暑熱、通經脈、解諸毒。

睡眠關

小暑時節,人們亦可晚睡早起,中午前後應儘量減少戶外活動;

白天出門最好打傘、戴帽子;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室內要有良好的通風;積極治療各種原發病,增加抵抗力,減少中暑誘發的因素。

另外,夏季晝長夜短,且夜間溫度較高,導致一些人夜間休息不好。

根據中醫的說法,如此“陰陽失衡”,會加大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風險。

夏季天亮得早、黑得晚,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作出相應調整。

早睡早起,才能維持身體各項機能正常運轉

,建議成年人每天保證7小時高質量的睡眠。

睡眠時間不夠,可以透過午睡補充。

最好平躺,不要趴著睡。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運動關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夏季適宜游泳、散步、郊遊等活動,

能起到健脾、養生、生津之效。

游泳健身運動,早在《詩經》中就有“泳之遊之”的詞句,游泳既能消暑取涼,又能從中得到樂趣與鍛鍊。

建議,

游泳要注意不要空腹游泳或者飯後立即游泳,而且游泳時間不要過長,以半小時為宜,

下水前要做些適當的運動熱身。

夏季適度出汗,可以抵禦外邪侵襲。

因此夏季仍需維持適量的運動,由於夏季運動出汗量更大,所以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防止出汗過多導致血粘度升高。

短距離的健走、游泳、太極等是最適合酷暑時節的運動,可以起到平心靜氣、緩解壓力的作用。

運動時間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到微微出汗即可。

調脾祛溼關

中醫認為脾有主運化水溼的生理功能,喜燥惡溼。

長夏最大的特點是溼氣太重,

脾最怕溼邪來犯,它喜歡乾燥一點。

人體的肌肉、四肢依靠氣血津液等物質來營養,而這些營養物質的來源又有賴於脾。

當脾不能提供四肢肌肉需要的營養時,就會患軟組織勞損之類的病症。

小暑是進入長夏的第一個節氣。

長夏在五臟屬脾,長夏最大的特點是溼氣太重,

脾最怕溼邪來犯,受“溼邪”的侵襲容易出現周身乏力、

脾胃不和、噁心出汗、手足水腫等症狀。

清淡飲食,可以食服冬瓜、赤小豆、山藥、薏仁、大棗等具有淡滲利溼、健脾益胃補氣養血之品以調節體液、維持人體陰陽平衡,

從而幫助脾減輕工作負擔,讓身體輕鬆抵抗長夏溼氣,保護脾臟健康。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小暑護脾胃

不少人喜歡用一些偏寒涼的食材來清暑熱,比如如綠豆、冬瓜、黃瓜等,或寒涼性的藥食同源的中藥,如荷葉、淡竹葉、玉米鬚、蓮子心、白茅根等等。

但一定要注意:

一則

,不可過服。若苦寒太過,反而傷陽,不利於清熱消暑;

二則

,藥性偏涼的湯方宜熱飲,或是常溫服食。涼藥冷服,或是瓜果冰鎮食用,更易傷陽;

三則

,不覺熱就不要服,熱甚時再服,效果更好,而且,不容易傷陽。

脾胃屬土,土性偏溼,養脾胃,就要避免溼濁蘊於中焦。

若溼濁瀰漫,就要健脾燥溼,可用茯苓、陳皮、半夏、蒼朮、白朮、蒼朮等中藥做成湯劑。

#FormatImgID_14#

若是預防,建議忌食油膩、粘滑(指糯米做的食物以及月餅等)、生冷(多數寒涼水果、冰淇淋、剛從冰箱取出的食物飲料等)、牛奶等物,可以預防溼濁內生。

養脾胃,可吃些土裡長的食物,如山藥、紅薯、土豆、葛根等等,這些食物性較平和,且有健脾和胃之功。

脾胃喜清淡而惡油膩重濁。

入暑之後建議飲食多多清淡,這樣才能調養脾胃。尤其少吃膏粱厚味,或煎炸、燒烤等動火傷陰之物,皆不益於脾胃。

總之把握以下原則:

一則

,少油、少鹽;

二則

,多煮、多燉;

三則

,忌吃辣椒、火鍋、燒烤、煎炸等動火之物;

四則

,多蔬菜,少大魚大肉。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從小暑開始至秋分的這段時間,一定要加強對脾胃的保養。

一則

,脾胃虛的人當儘量少喝冷飲、少吃冷盤,注意肚臍不要受涼;

二則

,小暑節氣是消化道疾病多發的時節,在飲食調節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冷飲冷食不宜過多,一切都應以適量為宜;

三則

,若出現了脾胃的各種不適,建議及時求醫,特別是用中醫調理,標本兼治;

四則

,重視自我保健,建議用灸。或灸中脘、肚臍或足三里,此時用灸,最能調養中焦陽氣。

小探養生推薦

夏季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大家肯定都知道

“冬吃

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

這一民間俗語。這時候有人肯定就會疑惑了,姜是辛辣的,夏天吃薑不等於“火上澆油”嗎?夏季那麼炎熱,為什麼人們還要吃辛、溫的生薑呢?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炎炎夏日,我們的身體處於一種“陽外陰內”的情況,就是說外界氣溫高,面板表層血管擴張,血液流向體表,因而感到發熱,即“陽外”;但相對而言,腹中的血液便呈不足,即“陰內”。加上夏天人們喜歡吹空調,並大量進食寒涼、生冷的食物來對付酷暑,同時也讓寒氣進入體內,導致體內受寒傷及脾胃,這也是為什麼夏季更容易腹瀉的原因。而生薑辛溫,有驅寒助陽、殺菌消炎之功效,

所以夏天適當食用生薑不但可以驅寒暖胃,還能預防腸胃炎。

生薑辛溫,其中所含的薑辣素能夠刺激心臟和血管,促進血液迴圈,促使毛孔張開排汗,可以將體內餘熱帶走,有解表發汗的功效,起到一定降溫、防暑作用。並且,夏天早上吃薑,保健養生的效果最好。原因是姜最擅宣發陽明經的陽氣。夏天早晨正是氣血流注陽明胃經之時,此時吃薑,正好生髮胃氣

促進消化。而且姜辛溫,能加快血液流動,有提神的功效。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中醫認為生薑是助陽之品,

自古以來素有“男子不可一日無姜”之語。生薑有補腎的功用可能和其味辛通陽有關。宋代詩人蘇軾在《東坡雜記》中記述杭州錢塘淨慈寺80多歲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薑40年,故不老雲”。

小探推薦

酶解超微粉碎小黃姜粉(膳生粉)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小探養生】小暑節氣養生重在:養心、健脾、祛溼。

生薑養生,自古皆有。中國

《本草拾遺》記載:調中,去冷,除痰,開胃;夏天多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冬天吃生薑,血管變強壯。

膳生粉,甄選福建長汀小黃姜。長汀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9。8%,天然純淨、無汙染的環境,是姜中上品。

小黃姜中的薑辣素,能夠促進血液迴圈,保護胃腸粘膜,使胃腸道充血,加快嚅動,增強消化能力,助力胃腸道健康。冬天早晨來一杯,祛除寒氣,有效改善冬日手腳冰涼;遠離“大姨媽”來臨的痛不欲生。

精選原材料,多層次超微發酵技術,九步加工工藝,層層提煉。讓您每一口都營養,每一口都暖胃。吃出健康,讓愛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