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胃腸道菌群很重要,一旦失調,什麼病都找上門了!

什麼是

腸道菌群?

事實上,

胃腸道菌群

是嬰兒自出生以後,在後天的

發育成長過程中,

從環境中所獲得,

而並不是先天性從母體帶來的。也就是說,在調理胃腸道菌群這件事上,我們是可以佔據主動權的。

很多亞健康人群

,他們通常

飲食不合理、

缺乏運動

作息

不規律

、睡眠不足、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長期不良情緒等等。雖然表現各有不同,但共通性在於,他們的胃腸道菌群出了問題!

從營養攝入的角度來說,人一生中攝入的食物大約為70噸,這些食物都要經過腸道消化。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約80%由腸道消化,100%靠腸道吸收。

一旦

腸道功能

失常

,不僅

我們

無法及時獲得足夠的營養支撐,更會

影響

組織器官的

正常運轉

,讓致病因子有機可乘。

致病因子如何侵入身體?

由於腸道菌群失調,

有害菌群大量繁殖,腸道菌群排洩受阻,體內

滯留的有害物質被重新吸收進入血液,形成惡性迴圈。

輕則腸胃不適

,嚴重時

則會破壞

身體各大系統。

胃腸道菌群很重要,一旦失調,什麼病都找上門了!

· 最常見的消化功能紊亂和疾病:

1、胃食管反流(持續性胃酸反流):

胃酸反流對大多數人而言僅偶爾發生,但如果一週發生兩次或兩次以上,就被認為是一種慢性有害的狀況。胃酸反流是由於胃酸過多造成的。

2、潰瘍:

由過度活躍的致病性細菌或異常的胃腸道分泌物引起,可導致胃部出血和感染。

3、膽結石:

當過多的膽固醇和/或膽紅素存在於膽汁中,或者當膽囊不能完全收縮和排空時,就會形成膽結石。

4、便秘:

長期便秘,會導致痔瘡、肛裂、毒素堆積和嚴重的結直腸問題。

5、憩室炎:

當胃腸壁形成不規則囊袋時,會發生此類情況,在結腸最為常見。

6、腸易激綜合徵:

常見症狀包括痙攣、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或者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

7、炎症性腸病:

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較腸易激綜合症更嚴重。

· 能量水平、新陳代謝、體重:

我們攝入的食物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和數量,

腸道菌群反過來又會影響食慾控制和營養吸收。

腸道會分泌各種神經遞質和激素,腸道細菌與這些物質相互作用,

在監測調節食慾的激素水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幫助吸收營養物質,分解我們的身體不能分解的營養。

大多數減肥食譜關注卡路里的攝入,忽略身體最佳執行所需的營養。當腸道菌群缺乏營養物質時,我們會選擇攝入更多卡路里來滿足飽腹感,卻並沒有關注到食物的質量。

胃腸道菌群很重要,一旦失調,什麼病都找上門了!

· 自身免疫性疾病:

腸道健康對維持免疫功能至關重要。

當我們體內沒有足夠的健康細菌時,那些前往感染和炎症部位並摧毀有害細菌和病毒的免疫細胞就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免疫反應如何被過度啟用的呢?

主要在於兩種主要型別的T細胞之間的平衡關係。

Th1免疫細胞主要存在於身體暴露在外界影響下的部位,比如面板和黏膜;

Th2免疫細胞主要在身體深處的體液中。

這兩種免疫細胞都依賴於健康的微生物群落來正常工作。

當微生物群落失衡和異常時,它們就不能很好地與T細胞溝通。

如果Th1細胞不能提供第一道防線,那麼外來入侵者可能就會進入體液,Th2細胞作為後備軍就會開始行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工作的Th2細胞會攻擊健康組織,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 出現這幾種情況,說明你需要調理腸道菌群!

1、

平日不是便秘就是拉稀:

由於腸道菌群紊亂,

大便不成形,發黑,惡臭,不是乾燥就是溼熱,

感覺永遠拉不完;

2、體重超標:

以BMI為指標:

體重係數≥24為超重,≥28為肥胖;

以腰圍為標準:

男性腰圍≥85釐米,女性腰圍≥80釐米為腰部肥胖標準;

3、血糖、血脂、血壓異常,特別是糖耐量異常:

糖耐量異常,即空腹稍微高一些,或者是餐後稍微高一些。但還不足以被診斷為糖尿病;

4、老想吃點什麼,

口氣非常重;

5、

反覆感冒:

腸道菌群可透過腸道自主神經系統和大腦進行交流,進而降低人體的抵抗能力。病毒不斷的複製,由此和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相對抗,致使機體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最終出現感冒症狀。

6、

乳糖不耐受:

主要指當攝取含有乳製品的食物時,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誘發這一結果的因素就包括腸道菌群失衡。

· 如何調理腸道腸道菌群?

透過每天一日三餐各使用一包柔性辟穀飲料,餵飽菌群止餓之後即可只喝水、不吃飯、正常生活和工作7-14天,可以實現體重生理性下降5-10公斤,在瘦身之餘可顯著提升心靈體驗,是對於傳統辟穀的科學昇華。

柔性辟穀不僅具有傳統辟穀養生所具有的健康促進作用,同時還可以透過調理改善人體共生胃腸道菌群即人類“第二基因組”,顯著減少甚至消除傳統辟穀的不良反應例如飢餓感、低血糖、低血壓等,是一種對於男女老幼都十分有益的健康養生手段,有利於身心狀態的系統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