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五種傳統而悠久的飲茶方式,你體驗過幾種?

把茶葉沖泡清飲是從我國明代開始的,在這以前,人們在煮茶的同時會加入蔥、姜、鹽、胡椒等調料,這樣煮出來的茶會形成不同的口味和不同的功效,有的可以增加營養,有的可以補充維生素,還有的可以治療感冒等各種疾病。至今這些飲茶方式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保留著,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不同地區而具有代表性的五個少數民族,看看他們的茶有哪些特別的功效:

五種傳統而悠久的飲茶方式,你體驗過幾種?

一、納西族“龍虎鬥”——-驅寒、治感冒

雲南納西族,一個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也是一個特別喜愛喝茶的民族,他們不光有防暑的鹽茶,增加營養的糖茶,更有帶奇異色彩、祛寒溼、治感冒的“龍虎鬥”茶。

這種茶的調製是將曬青綠茶放入小陶罐裡,在用鐵鉗夾住陶罐在火上不斷轉動進行烘烤,帶茶葉焦黃後,加入熱開水,像熬製中藥一樣,煮沸5分鐘左右,讓茶湯稠濃,同時在另一茶盅裡,先倒上半盅白酒,再衝入熬製好的茶汁,此時,茶盅中會發出刺耳的聲音,待聲音消失後,“龍虎鬥”就算調製好。

當地人認為用“龍虎鬥”治療感冒,比用其他藥更有效,喝上一杯後很快渾身冒汗,睡上一覺後,感冒全好了——-從中藥的角度來看,茶有清涼解毒之效,而酒有活血禦寒之功,趁熱喝上一杯“龍虎鬥”,對長處高溼悶熱的山區人來說,肯定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五種傳統而悠久的飲茶方式,你體驗過幾種?

二、土家族“擂茶”——-防病健身

武陵山區一帶的土家族喝擂茶的習慣,傳說是由三國時期,張飛率兵來到武陵山,恰遇當地瘟疫流行,很多將士病倒,此時一位當地郎中獻出祖傳擂茶秘方,結果“茶到病除”,使眾多將士轉危為安,從此,當地就形成了喝擂茶的風習。

擂茶,又稱“三生湯”,選用茶樹鮮葉,加上生薑、生米,視不同口味按一定比例混合後放入擂缽(擂缽用山楂木做成,中間有弧形凹槽,槽中放一碾輪雙手推動)中研成糊狀,然後倒入鍋中加水煮沸10分鐘左右即成——-茶可清心明目、提神驅邪;生薑能祛溼發汗、利脾解表;生米則能健胃止火、補陰潤肺,三者混合相調,更能有利於原料所含藥性發揮,長期飲用自然能起到防病健身。

五種傳統而悠久的飲茶方式,你體驗過幾種?

三、回族罐罐茶——-助消化、驅病魔

青海、寧夏、甘肅一帶的回族同胞,他們的飲茶方式多樣化,城市裡大多清飲,牧區裡大多奶茶煮飲,在部分地區裡喝的罐罐茶,當屬最為與眾不同的了。

罐罐茶製作很簡單,多選中低端的炒青綠茶放進小陶罐裡熬煮,先放半罐水煮沸後,放進茶葉邊煮邊攪拌,當茶汁充分浸出後,再加水至八分滿,煮沸5分鐘左右就算熬製好了。

由於這樣熬製的茶湯特別濃,初次嘗試的人會感到特別苦澀,不過那裡的回族同胞長期飲用,已經完全習慣。而且他們認為,喝罐罐茶有“提精神、助消化、驅病魔、利長生”四大好處,所以對於他們來說,真是不是良藥勝良藥。

五種傳統而悠久的飲茶方式,你體驗過幾種?

四、布朗族酸茶——-解渴生津

居住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布朗族,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善於種茶,並習慣吃“酸茶”——-直接將酸茶放於口中咀嚼,體會其獨特的風味,還能收到解渴生津、幫助消化的功效。

酸茶的採製一般在高溫高溼的5-6月進行,先採下茶樹上幼嫩的葉子,放入鍋內加清水煮熟,再將煮熟的茶葉放在陰暗處令其發黴;15天后,將發黴的茶葉裝入竹筒內壓緊埋入土中,再等待一個月後,挖出竹筒取出已經發酸的茶葉,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每年夏季,布朗族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酸茶,除了留下一些自己食用,還用此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禮物。

五種傳統而悠久的飲茶方式,你體驗過幾種?

五、維吾爾族香茶——-益氣提神

居住在疆南一帶的維吾爾族同胞,喜歡喝一種用茯磚茶、丁香、肉桂、胡椒等香料混合在一起製作的香茶。他們的製作是用鋼質或者搪瓷的長頸壺先將水燒開,隨即加入一把打碎的茯磚茶繼續煮沸,待10分鐘左右後,加入一些香料細末,再煮沸3分鐘即成。他們喝香茶與一日三餐同時進行,香茶在此時替代了吃飯時的湯。因為茶中的丁香能散寒、胡椒開胃、肉桂益氣,而茶葉本身有提神之效,所以喝香茶不但能健胃驅寒,還可以溫中止痛,益氣提神,在當地人們視為極佳的保健營養補品。

五種傳統而悠久的飲茶方式,你體驗過幾種?

怎麼樣,小夥伴們,上面介紹的五種飲茶方式,你體驗過幾種呢?如果您有時間去到當地,可別忘了去體驗一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