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咸豐(1851~1861)期間,可以稱得上是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外有英、法等列強的覬覦。加上朝政腐敗,致使社會動盪,生產凋敞,制瓷業愈加衰落。尤其是在咸豐五年(1855)時,景德鎮御窯廠曾在兵火中被毀,此後基本上停燒。因此咸豐一朝的制瓷數量極其有限,傳世品極為稀少,已不是瓷器主流的青花瓷也為數不多,均小而精。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從胎質上鑑定的主要特徵:

咸豐五年(1885)之前的官窯器的胎骨比道光時細膩,製作規整,釉色淨白,釉面平滑。民窯器的胎骨則厚重粗松,釉色以青灰居多,釉層稀薄,釉面有水波痕的現象更為普遍。官窯器中精細的青花器呈色純正,明麗鮮豔,與道光時的青中含灰不同;還有一類色調比較穩定的,呈色灰藍,同於嘉慶、道光時的青花色。民窯青花多呈色濃重灰青,有漂浮感,在一些山水寫意的紋飾中更為明顯。中後期咸豐瓷器胎質和道光相似,圓器類如盤、碗等,雖胎壁較薄,但胎骨不太堅緻。

即胎質貌似細潤(這是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共有的特點),實則粗松

,釉質泛白,釉面有稀薄的也有較厚的。薄者,釉面稀淡,表面光澤和滋潤度不足,呈微小的橘皮坑。厚者,大多與道光時期的波浪釉相同,這些特徵一直有延續到清代晚期。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從繪畫風格上的鑑定要點:

官窯瓷多為慈禧太后等定製燒製的宮廷官窯瓷器,這類具有繪畫細膩、線條流暢、色彩絢麗、紋飾多有寓意吉祥長壽的特點,大多具有女性審美的特徵。人物形象大多生硬,特別是民窯所畫的

人物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稱“鷹鉤鼻”。

這也是咸豐粉彩鑑定的一個特點。這種特殊誇張的手法,為咸豐時較典型的時代特徵,並沿用至同治時期。山水層次欠清晰,無立體感。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器型上鑑定要點:

咸豐青花的造型與道光時大體相同,多比較笨拙,民窯器尤其明顯。但官窯器中也有少量精細產品。民窯器則以粗壯風格居多,有的器類造型特殊,如瓶類的口大、頸部粗短;壺類則口小腹鼓,這些都是典型的時代特徵。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此碗在施彩技法方面獨具特色,即外壁六朵花均循青花輪廓線再勾描金彩,金彩的使用協調了各種材料之間的關係,避免了不同色彩之間的對比過於強烈,使畫面顯得柔和悅目。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咸豐朝為清代官窯瓷器史上,生產數量和品種最為稀少的時期。據《清檔案》記載,咸豐帝即位後削減官窯瓷器生產數量和品種,前期僅生產了五千餘件瓷器,其中品種最多的才有二百餘件,最少的更僅有十二件,故咸豐官窯器物歷來即被視為珍品。琮式瓶,清代又稱“四方八卦瓶”,是從宋代起,仿照商、周玉琮加以變化而燒成的一種特殊器型。拍品器身通施仿官釉,釉質肥厚,開片自然交錯,形如冰裂。器底書青花“大清咸豐年制”楷書款,款字清秀工整。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順便講下清代從康熙到清晚期主要幾個時期人物臉部畫法:

康熙 “一條線”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道光 ” 特有的雙眼皮和有的眼角魚尾紋“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咸豐“眼珠必點”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同治-光緒 “有眼無珠”

清代咸豐時期瓷器鑑定真偽學習篇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山城君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