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怨念】魚腥草和折耳根

在很久以前就聽說過

“魚腥草就是折耳根”

的說法,也沒仔細思考過這兩者是否完全等同,畢竟

在我的生活裡就只有“折耳根”

,“魚腥草”屬於是邊緣詞彙,也就是在遇到的時候能反應過來它是指的什麼。

直到某天點了一份外賣……

那是平淡無奇的一天,回想起來,除了關於那份外賣我什麼也想不起來,哈哈……

事實上,除了折耳根之外還點了啥我也記不清了,當然,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開啟外賣之後,我是一臉懵逼的,我折耳根呢???

核對標籤貼,是我的外賣;開啟APP核對訂單,沒點錯啊;再開啟餐盒仔細看看……

誒,這個……這是……這是魚腥草啊!!??

我點的是折耳根,為什麼給我魚腥草?

差評,必須差評!

【怨念】魚腥草和折耳根

在我的印象裡,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還沒開吃就給差評。

事實上我很少會給差評,無論是外賣或者是其他的東西,大概也是因為當時的心情不太好吧。

在給出評價,尤其是差評的時候,我一般都會加上文字內容,缺少了文字內容,心裡總會有種缺失感。

所以在給那份外賣打差評的時候,我也補充了文字說明,大概內容是:我點的明明是折耳根,送來的卻是魚腥草。

但在提交評價的時候,我猶豫了一下,突然想到“魚腥草就是折耳根”的說法。

然後,當然是百度啊。

再然後,我就更鬱悶了,怨念由此而生……

“魚腥草就是折耳根”、“折耳根就是魚腥草”……

我不接受,

這不是我的折耳根

,嗚嗚嗚……

既然不是折耳根,那它就只能是魚腥草了。(嗯,當時沒想起來“折耳根葉”這個概念)

一個是“根”一個是“草”,怎麼能一樣?“根”就不說了,意思很明顯;

“草”可以是完整的植株

,包含根莖葉等,如果不完整,那它應該是

更側重於“葉”

在我之前的生活裡,折耳根都是真的“根”,頂多帶有少量葉子。

所以在第一次遇到全由葉子做成的“折耳根”時,我就懵逼了。

這道菜當然不能稱為“折耳根”,這是必須的。然而我當時並沒有想起“折耳根葉”這概念,也可能是因為更早一步想起“魚腥草”,然後就被它佔據腦海了。

再加上對於“根”和“草”的理解,我認定“折耳根”指的是“根”,“魚腥草”指的是完整植株或者“葉”。嗯,沒毛病,很合理。

在網上尋找認同明顯是失敗了,網上的觀點很統一:魚腥草等同於折耳根。

我這麼有道理的解釋居然沒人認同???如果“根”也是魚腥草,那我這“葉”是啥?這分明就是兩種不同的菜,怎麼能用同一個詞去稱呼它們?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是第三遍了):我當時沒想起來“折耳根葉”,就只能想到“魚腥草”。

既然網上都這麼說,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啊,只能認可唄。

然後就刪除了原來的文字評論,至於後來怎麼改的或者是否有文字評論我不記得了,反正是給了差評。

也不只是因為送來的是我無法認可的“折耳根”,也是因為圖片和實物不符,沒錯,圖片上是真的折耳根。

在這之後不久,我又在另一家點了份折耳根,然而送來的還是“魚腥草”。然後大概是又給了個差評,我對魚腥草和折耳根的怨念就更深了,再然後,我就再也沒有點過折耳根了……

【怨念】魚腥草和折耳根

回想起來,我的

怨念根源並不是在於魚腥草和折耳根的概念,更多的是在於被欺詐了。

折耳根雖然原意指的是“根”,然而在我們的意識裡它的意思早已經被擴大了,再加上語言的模糊性,用“折耳根”指代整株植物或是葉子部分未嘗不可。

問題是我們在說“折耳根”,尤其是作為食物的時候,都是指的“根”。

你當然可以用葉做菜,你也可以把它稱作“折耳根”,但在與普遍認知不同的時候你就應該加以說明,比如“折耳根(葉)”。

在有違公知的時候不加以說明,那就是欺詐!

跟普通欺詐不同的地方在於這種欺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合理”、“能解釋”的,或者說這是一種打擦邊球的欺詐。

最好的謊言並不是“謊話連篇”,而是每句話都是真的,每個字都經得起推敲……

就比如很多廣告會送紅包最高xxx元什麼的,培訓機構宣傳某個行業有多缺人才,還有各種所謂的贈送活動……

我的怨念根源大概就是

生活裡各種各樣、源源不斷的欺詐

,也或者,是我

在面對這些欺詐時的恐慌和無能為力……

我並不是在呼籲什麼,也不敢奢求這個世界有什麼改變,更何況是這種深植於靈魂的人性,我

只是“有感而發”,或者說是發發牢騷

我們能做的也只是去適應這個世界,多學多看多思考……

好吧,毫無卵用的空話。“謊言”是個深奧的話題,我在這方面也沒什麼值得一說的見解,還是繼續說說折耳根吧。

【怨念】魚腥草和折耳根

折耳根,學名

蕺菜

(jí cài),

折耳根和魚腥草都是民間俗稱

魚腥草的名字來由很容易理解,就是它的氣味;折耳根,比較靠譜的說法是來源於

訛變

折耳根、側耳根、截兒根……各地都有不同的念法和寫法,在作者的方言裡,念zái耳根,也可能是zéi耳根,作者的方言跟普通話讀音差距有點大,沒法準確轉換,不過從文字上來看,和“澤”、“責”、“則”等普通話裡讀zé的字讀音一致。

“折側截”等都是來源於

“蕺”

,雖然今天的字典裡它讀jí,但

古音是讀zhi或者ze

的。“耳兒”來源於兒化音,“根”就真的是根(別扯學術上的根莖概念),我們一般食用的都是它的地下部分。

折耳根還可以入藥,入藥部分說法不一,應該是可以全株入藥,但這個不重要,藥效也不重要,端上餐桌它就只是菜,下飯就是它最大的“藥效”,好吃就是它的“藥理”……

幾年前還有“折耳根致癌”的謠言,還是能無視劑量的。無視劑量是真的,致癌就是捕風捉影的了,或許現在還在流傳這謠言,有興趣瞭解可以自己百度。

咋說呢,不管是折耳根還是別的食物,也不管有什麼“藥效”,個人觀點是:

別當藥吃,也別當飯吃。

再說“魚腥味”,這個我表示沒嚐出來。從網上的言論來看,部分人不僅能嚐出魚腥味,還非常的“刺激”。

最後再說一下魚腥草和折耳根。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也百度了一下,發現有人認為魚腥草跟折耳根不是一種植物,理由是外觀、氣味不同……

其實沒必要把它們區分成不同的名字,其一是沒必要引入新的詞彙,還是完全不同的詞彙,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魚腥草等同於折耳根是一種普遍的認知,沒必要去重新定義它們。

再說了,南橘北枳,也或者是同屬不同種,即便是同種同環境的植物,不同植株之間也會出現差異。

至於外觀上的細微差異和魚腥味的濃淡,可以認為它們是不同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