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我們的太空危險無處不在

我們的太空危險無處不在

週一 · 知古通今

|

週二 · 牧夫專欄

週三 · 太空探索

|

週四 · 觀測指南

週五 · 深空探測

|

週六 · 茶餘星話

|

週日 · 影片天象

翻譯:陳杰

稽核:牧夫天文校對組

排版:李竹海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 胡永葳

參考連結:https://www。jpl。nasa。gov/keeping-an-eye-on-space-rocks

我們的太空危險無處不在

我們的太空危險無處不在

伽利略號太空船拍攝的小行星Ida及其衛星Dactyl。

圖片來源:NASA / JPL

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管理著NASA的近地天體研究中心,該中心跟蹤漂流到地球軌道附近的彗星和小行星。近地天體(NEO)通常被定義為距離地球小於1。3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為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公里)的小行星和彗星。大多數近地天體完全沒有危險。只有小部分具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距離地球不到0。5個天文單位)才需要進行監測。

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制定預警和轉移策略,以避免小行星出現在威脅地球安全的軌道上。

以下概述了近地天體研究中心跟蹤的不同型別的近地天體:

01 小行星

我們的太空危險無處不在

小行星是大約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過程中留下的岩石碎片。大多數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一條小行星帶中繞太陽公轉。科學家認為小行星帶中可能有數以百萬計的小行星,其寬度從數百公里到小於一公里不等。

有時,小行星的軌道路徑會受到行星引力拖拽的影響,導致其運動路徑發生變化。科學家們相信,早期的碰撞形成的小行星或碎片曾經撞擊地球,在地球的演變中起著重要作用。

02

彗星

我們的太空危險無處不在

彗星是相對較小、易碎且形狀不規則的天體。和像小行星一樣,它們是太陽系形成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與小行星不同,彗星是在太陽系外圍形成的冰球,其冰冷的表面嵌入了來自太空的灰塵、沙礫和粒子。

許多彗星的橢圓軌道橫穿行星的軌道,使它們能夠非常靠近太陽,也能使它們運動得很遠(通常經過冥王星的軌道)。最遙遠的彗星可能需要超過3000萬年才能完成一次軌道運動。軌道較小的彗星只需不到200年的時間就可以繞太陽公轉一圈,因此更容易預測。

遠離太陽時彗星會變得非常冰冷,接近太陽時,它們的表面開始變暖,易揮發的物質開始蒸發。汽化氣體中攜帶著細小的塵埃顆粒,這些氣體和顆粒物形成的物體從地球看去就像一條明亮的尾巴。

科學家認為,彗星的影響在數十億年前的地球演化中發揮了作用。有一種理論認為,彗星將一些水和各種有機分子帶到了早期的地球上。

03 近地天體

一些小行星和彗星沿著軌道運動,使它們能夠比平時更靠近太陽(也更接近地球)。如果彗星或小行星的軌道將其帶到距離太陽1。3天文單位以內,就稱其為近地天體。近地天體可能為未來的行星際探索提供所需的原材料。有些近地天體很容易在未來太空探索中進行著陸。

04 潛在的危險天體

只有極少數量的近地天體足夠靠近地球、足夠大並且可以進行近距離觀察。隨著時間的流逝,行星的引力拖拉可能導致天體的軌道演變成穿越地球的軌道,使得將來與地球發生碰撞成為可能。

具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尺寸約為150米或更大(大約是自由女神像的兩倍大),它們的軌道距離地球最近時接近750萬公里。相比之下,火星和地球距離最近時也不過5300萬公里。此外,具有潛在危險的彗星也非常靠近地球。

瞭解這些危險天體的大小、形狀、質量、組成和結構,有助於在它存在威脅地球的軌道時確定轉移天體的最佳方法。

05 流星和隕石

我們的太空危險無處不在

在太空中運動時,小行星有時會相互碰撞並分解成較小的碎片。彗星在太陽系中漫遊時也會灑下灰塵。這些“分解”現象會產生許多被稱為流星體的繞太陽運動的小顆粒和碎片。

大多數流星體都很小而且由岩石組成。當流星體接近地球並穿過地球大氣層時會燃燒,這樣就形成了一顆流星。

火流星是較大的流星體,大小從籃球到大眾汽車不等。當它們破碎成碎片並在地球大氣層中燃燒時,它們會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天空奇觀。

透過大氣層後落在地上的流星體被稱為隕石。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我們的太空危險無處不在

NASA拍攝的彗木相撞照片

1994年7月16日發生了彗木相撞這件震驚全球的天文事件。彗木相撞指“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與木星發生撞擊。該彗星結構古怪,彗核分裂為21塊,一字排開,像一串糖葫蘆。當天20點15分,該彗星的第一塊碎片以60km/s的速度撞到木星大紅斑的東南方,此後五天內,接下來的20塊碎片相繼與木星相碰。據天文學家測定,第一塊碎片碰撞時產生的能量就有2000億噸TNT當量,其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945投放在廣島的原子彈的千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