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凌洲業話,ID:lingzhouyehua】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絡

每年的三四月份,恰逢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時節,正是外出踏青、旅遊賞景的好時候。而此時也正值清明節到來之際,除了清明節,還有寒食節!這個為了紀念介子推而確立的節日,流傳了2600多年,曾是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除掃墓祭拜外,最重要的當然是“寒食”的習俗,在這天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對介子推“綿山焚身”的追懷之意。在全國各地的習俗中,歷史上的寒食食品多數包含有深刻寓意,種類也非常豐富,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等;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等;飲料則有春酒、新茶等數十種之多。有許多寒食節的傳統食品到現在已經失傳,但也有一些流傳至今,其中被譽為老北京“寒食十三絕”的節令食品就非常有代表性。所謂的十三絕包括豌豆黃、糖卷餜、驢打滾兒、艾窩窩、薑絲排叉、硬麵餑餑、焦圈兒、螺絲轉兒、馬蹄燒餅、奶油炸糕、蜜麻花兒、饊子麻花兒和麻醬燒餅!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1、豌豆黃兒:

豌豆黃兒在北京小吃里名氣很大,是一種標準的冷食食品,有人說豌豆黃是清宮裡傳出來的,其實不是,只不過是去清宮御膳房裡“鍍了一下金”。豌豆黃本身是民間小吃,在清朝時傳入宮廷成為御膳,後因慈禧愛吃而聲名遠揚。民間的豌豆黃兒不是很細膩,稱為“糙豌豆黃兒”,傳統的做法裡面有紅棗肉,所以又叫小棗豌豆黃兒。而宮廷御膳的豌豆黃兒做工更講究,口感也細膩,被稱為“細豌豆黃”,裡面加了白糖和桂花,凝固後切成菱形小塊兒,上面放幾片蜜糕,放涼後食用,口感香甜、純淨細膩、入口即化、清涼爽口。北海仿膳的豌豆黃兒比較有名兒。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2、糖卷餜:

有時寫成糖卷果,其實應該用這個“餜”(簡寫為餜),就好像天津的煎餅,應該叫煎餅餜子,而不是果子!糖卷餜其實是一道藥膳,主料是山藥和大棗,再配以青梅、桃仁、瓜子仁等,先將食材剁碎,然後用油皮裹好上鍋蒸,蒸得後切成塊兒,下油鍋炸成焦黃色,然後用桂花、白糖熬成糖稀,把炸得的卷餜裹上糖汁,之後撒上芝麻和白糖就行了,不但好吃,而且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3、驢打滾兒:

這個不用過多介紹,很常見的北京小吃,原名叫豆麵糕,是用黃米麵餅卷豆餡兒、然後外面撒一層豆麵,因為撒豆麵的過程很像野驢在沙地裡打滾兒,所以得了這麼個詼諧而形象的名字。如今的驢打滾兒多用江米麵而非黃米麵!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4、艾窩窩:

嚴格說來,艾窩窩並不算節令食品,在老北京,各家糕點鋪從春節前後會就開始供應,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是用蒸熟的糯米劑子,中間包上桃仁、芝麻、瓜子仁、青梅、白糖等拌成的餡兒,包成圓球狀,做成之後頂部摁上一小塊兒金糕。艾窩窩歷史悠久,據說在明朝時就已出現,當時就叫窩窩,後來不知道哪位皇帝愛吃,就成了“御艾窩窩”,取御愛窩窩之意。艾窩窩還跟香妃有一段傳說故事,後來傳入民間,老百姓不能用這個“御”字,所以就成了“艾窩窩”。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5、薑絲排叉兒:

因把薑末摻入面中炸成排叉兒而得名,也叫薑汁排叉兒、或姜酥排叉兒。這也是老北京傳統小吃,源自於滿族和回族的茶菜。茶菜是滿族、回族的禮儀性食品。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有一套上菜流程,茶及茶食為先,然後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而回族人按教義不得飲酒,宴席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6、硬麵餑餑:

硬麵餑餑是老北京小吃中,為數不多保持“餑餑”稱謂的食品。原是老北京夜間供應的一種麵食,以供夜裡打牌餓了的人充飢,被稱為“大人的零食”。硬麵餑餑要用發到五成的半發麵,兌上鹼戧乾麵,加入紅糖,入爐烤熟。大小與燒餅差不多,口感很硬、有咬勁、微甜。由於又乾又硬,未必適合大眾口味,因此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7、焦圈兒:

焦圈兒還是比較常見的,多數是配合豆汁兒食用,是一種油炸食品,因呈圓環狀,形似手鐲,外表焦黃而得名。喝豆汁兒、吃焦圈兒的時候最好再配上辣鹹菜絲兒。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8、螺絲轉兒:

是一種麵食,應該算是火燒的一種,也寫成螺螄轉兒,因其外形酷似螺螄而得名。是用半發麵抻成細條,放入芝麻醬與花椒鹽,盤成螺螄狀,先烙後烤而成。吃起來是一絲一絲的,外面脆、裡面暄。過去的鋪子,常將當天賣不完的螺螄轉兒再烤一兩次出售,叫“幹蹦兒”,用手一拍就碎,吃著崩焦酥脆。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9、馬蹄燒餅:

老北京燒餅的一種,只有兩層薄皮、中空、形似馬蹄,如今也不太多見,僅有部分烤鴨店還偶爾能看到馬蹄燒餅夾烤鴨!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10、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是用燙麵,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製成麵糰,揉搓成均勻的小球,然後摁成圓餅,下油鍋炸,圓餅受熱膨脹成球狀,外表呈金黃色時撈出,滾上白糖製成的一種甜食,是一種營養非常豐富、且易吸收、易消化的美食,外焦裡嫩,香甜可口,十分受歡迎,只是油比較大,不宜常吃。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11、蜜麻花兒:

蜜麻花兒其實就是糖耳朵,老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名品,因為形狀酷似人耳而得名。蜜麻花兒也是清真食品,製作時要用發麵,兌上鹼,做成兩塊,一塊麵和上紅糖,另一塊鋪在紅糖面上面,然後做成耳朵形的坯子後過油炸成金黃色,趁熱放到熬好的糖稀中泡一分鐘左右,讓它浸透,晾涼就可以吃了。糖耳朵吃起來鬆軟綿潤,就是含糖量太高,不適宜血糖高的人群食用。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12、饊子麻花兒:

也叫炸饊子,屬於清真小吃中的精品,饊子在我國飲食文化中,歷史十分久遠,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有記載,古時候稱為“寒具”、或“環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還有寒具的記載,製作比較麻煩,沒點兒手藝還真做不了。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13、麻醬燒餅:

芝麻醬燒餅就不用多說了,太常見了,燒餅家族中眾多“兄弟”之一,與火燒的區別就是表面有芝麻!

老北京寒食十三絕!

過障其倍去寒頂超食節也叫換火節,家家戶戶會把燒了一冬的爐膛清理乾淨,然後停火一兩天,只吃涼食,在停火之前必要準備出足夠的食物,其中具有老北京特色的隔呈價,就是這“寒食十三絕”,當然還有其他版本的說法,不過也都大同小異,只不過可惜的是有些食品瀕臨絕跡,很少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