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恭親王的幸運和不幸

原創

南山之鳴

成卓

2021-12-16 09:18

道光皇帝最喜歡的兩個兒子,一個是後來的繼承人咸豐皇帝奕詝,一個是恭親王奕訢。事實上,很久以來,他一直在立哪個為儲君而猶豫,最後選擇了奕詝,其實帶有偶然性,即便如此,在立儲的遺囑上,他還特意寫上了立奕訢為恭親王,說實在的,這特不尋常的。

原本,皇家的事情,皇帝最大的威脅,就是自家的親兄弟,道光這樣的一種安排,更加加深了後來皇帝咸豐的猜忌,兩個異母兄弟,事實上成了隱性的政敵。所以,當英法聯軍打上北京,咸豐倉皇北顧之際,臨走之前,給恭親王下了一道密旨讓他留守北京,同時還給了他一道手詔,上面是這樣寫的:“朕此次巡狩熱河,事非得已,已有旨命爾留守京師,辦理和局矣。茲賜爾金桃佩刀,以為憑信,命爾承旨封拜,一切便宜行事。此後國有大事,爾子孫仍得承旨封拜,一切便宜行事。”

這樣一個旨意一道手詔,看似格外信任,京師託付給了恭親王,而且讓他指揮一切,跟洋人談判。但是,他咸豐皇帝和恭親王奕訢一樣,都不知道洋人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當時人們傳說,洋人這回打下北京,是要另立新朝,甚至,馬上就要開科取士了。有好事者,甚至把洋人出的考題都列出來了。

當然,英法兩國,並無此意,他們佔領了北京,其實就是要逼清政府跟他們簽約,好徹底開放國門,拉大清進入他們的世界體系。當然,由於這場戰事,戰爭的費用和賠償,清政府也是得支付的。無論英國還是法國,都沒有殖民這個國家的意思。只是,人家的這個意思,咸豐皇帝奕詝臨逃跑時,根本就不知道。

所以,咸豐皇帝此舉,有兩個意思,如果洋人肯跟大清談,那麼,就讓恭親王替他把這不好乾的活兒給幹了,如果洋人不懷好意,那麼,替死的,也就是恭親王奕訢了。皇上這個旨意,恭親王奕訢還必須得接旨,不幹也得幹,如果不幹,就是抗旨,當然是個死,而且死得還挺丟人。如果幹呢,當然也可能死,但興許還能活。所以,恭親王奕訢接了詔書,和咸豐皇帝的佩刀之後,掂量了半日,最後想通了,戰戰兢兢地跟洋人接洽去了。

沒想到,一切順利,洋人正在滿世界找能談判的人呢。有了咸豐皇帝的尚方寶劍(佩刀),恭親王他可以便宜從事,自然洋人說什麼,他都答應,留在北京的滿人親貴和大臣,哪個若要擋橫,皇上賜給的刀,可不是吃素的。所以,談判相當的順利,沒有二話,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就簽訂了。有了咸豐皇帝的詔書,所有留在北京,洋人並沒有動的清軍,包括步兵統領衙門的十幾萬滿漢軍隊,此時都歸在了恭親王的名下指。這個時候,整個華北地區,恭親王成了最有實力的人。儘管咸豐臨死,依舊對恭親王奕訢心懷猜忌,沒有把立了大功的他,列為輔政大臣,但是,輔政大臣手裡,卻沒有兵。

這一點,以肅順為首的咸豐的親信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甚至,在咸豐死後,小皇帝載淳繼位,他們成了顧命大臣之後,依然沒有想到這一層。他們更不知道,不僅兩宮太后,尤其是西太后跟他們勢同水火,而且一干滿人親貴,由於肅順的排斥滿人的言行,也對肅順他相當的不滿,不滿的人裡面,就包括了恭親王奕訢。要不然,肅順怎麼也得采取點行動,奪下恭親王的兵權。他不僅沒有這樣做,而且還讓西太后和恭親王見了面。

然後的事情,就很簡單了,在肅順等人護送咸豐的靈柩回京的路上,就遭到了後來的醇親王奕譞帶人的埋伏。京師的軍隊,打洋人那是不行啊,連試都不敢試,但收拾幾個手無寸鐵的顧命大臣,還不輕鬆?

恭親王的幸運和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