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孔子,請容我尊稱您為“孔老師”

孔子,請容我尊稱您為“孔老師”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

提到孔子,作為中國人,無人不曉,無人不知。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也浸入了國人的思想和骨髓裡。作為思想家,他的思想有利有弊,但作為一個教育家,孔子絕對稱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最近的有書共讀,楊照先生的《論語:所有人的孔老師》,讓我重新認識了作為教育家的孔子,由衷地想從心底喚他一聲“孔老師”。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末年,當時的周王室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之間連年征戰,致使民不聊生,禮崩樂壞,道德崩塌。

孔子,請容我尊稱您為“孔老師”

生活在亂世的孔子,看著滿目瘡痍的世道,立志要推行他的“禮”和“仁”的思想主張。他廣收學生,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在他之前,只有貴族有資格接受教育,主要是前代貴族傳授給後代的方式。而孔子推崇“有教無類”,他的弟子三千,來自各個階層,像我們熟悉的顏回、子路都出生平民,子貢則出生商人,而南宮出生於貴族。

透過《論語》的紀述,我們發現孔老師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好老師,他的教育理念值得後世學習,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和借鑑。

首先,為什麼學?

孔子云:“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意思是,平民先學習禮樂,憑才智德行進入仕途,目的是一展抱負,時刻為國為民準備著。而貴族是先世襲了官位,再來學習禮樂,其目的是提高品味,或者在要用時,才針對性地學。孔子說,如果要選用人才的話,他會樂於選用“先進於禮樂”的平民。這在當時,可謂是打破社會規則的先進思想。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大部分貴族含著金鑰匙出生,官位世襲,沒有緊迫感,學習或許是一種陶冶情操,他們更看重射、御、宴飲等知識。而平民,一旦有機會學習,會認真學習,考上仕途,以擺脫貧窮,並且因為理解人民的苦難,會希望將自己的所學用於社會。

孔子,請容我尊稱您為“孔老師”

現在,我們的學生為什麼而學呢?慶幸的是,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孩子不用忍受戰火之苦,不用為不能學習而發愁。但你要問他們,為什麼要學習?他們多半會支支吾吾答不上來,或者乾脆說,是家長要他們學。包括很多大學生可能都不清楚學習的意義。

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我們總是催促著孩子學習,然後考上大學。理由只有一個,找到好工作,有資本過好自己的日子。但這樣的理由,老生常談後,很顯然沒有說服力。難道只有學習好,才能過好日子嗎?事實證明,即使清華高材生,也不見得過得好啊?!

如果孩子對於這些外加的學習動機不認可,那他們只能是為讀書而讀書。聰明、自覺的孩子,或許會考上名校,但上了大學後、進入社會後,自己要做什麼呢?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年輕人會覺得迷茫和空虛的原因吧。

很多國外學校,從小學五、六年級就有意識地培養興趣愛好,會開設人生導向課,會鼓勵孩子自主發言。學習的課程儘管也有基本的學科知識,但會穿插主觀辯論、演講,大一點的年級會透過論文,刻意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一次次的鍛鍊中,孩子接觸到的領域更寬更深,慢慢地會發現自己的所長和愛好。

就像孔子對待學生,會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自我摸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在與學生們周遊列國時,他會針對學生的所長,鼓勵他們大膽發言,並根據各諸侯國的情況,將合適的弟子舉薦給君王。

其次,怎麼學?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如果只讀書而不思考,則會因不能理解書中知識的意義,不能學以致用,以致陷於迷惘;如果只是空想而不沉下心來仔細學習和鑽研,則如沙上建塔,終究一事無成。因此,他提倡學習和思考缺一不可。

孔子,請容我尊稱您為“孔老師”

孔子和弟子們在周遊列國,宣揚他們的“仁政”思想時,經常風餐露宿,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學習,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各國國事,並進行激烈而深刻的討論。一路上他們體會到黎民百姓的苦,苛捐雜稅只能加重人民的負擔,人心不齊,國家必亂。因此,他們會將前人的知識融會到現實中,力薦各國君主施行“仁政”,並根據各地情況提出具體的治國主張。

我們很多孩子在學習時,為做題而做題,為考試而考試。有些孩子能考出好分數,只是因為他掌握了套路和技巧,但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事實上,他也不想搞明白。作為老師或家長,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思考,畢竟學習不止為考試,正確有效的思維模式會引領人的一生。不要侷限於課本知識,開拓閱讀範圍,會讓頭腦更敏銳更睿智。

最後,怎麼將知識應用出來?

針對當時的亂世,孔子的教育,以培養治國人才為目的,主要體現在“德”和“才”兩方面,他的政治思想是“仁政”,因此以“仁”為出發點,培養出政治、外交、軍事人才。

我們的這位孔老師,說他十項全能,一點都不為過。《史記·孔子世家》雲:“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他借鑑了西周時官辦學校的教育內容,教授學生“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但他不是生搬硬套。鑑於他的思想主張,教學模式以“禮”為本;鑑於應用的目的,他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學生文武兼備、文理皆通。

我們所有人,不管是在校學生,還是已經在社會上摸爬打滾的,都要保持學習的習慣,持續輸入,主要目的就是學以致用。

普通人可能沒有孔子他們的雄心壯志,但至少都想把日子過好,過得有意思,這也是我們對下一代的希望。但為什麼我們好多學子,在完成了學業後,變得無所適從,甚至認為十幾年的學習都是白學,根本沒有用。一方面,可能是選的方向不對;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孩子沒有將“所學即所用”變成習慣。

因此,孩子在他的學生生涯中,老師或家長更應該關注的是,培養舉一反三的思維模式,並讓他們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致在走出象牙塔時,彷彿走入另一個全新的世界。多多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他才能在獨立生活時不慌張。

孔子的儒家思想已傳延2500年,同樣,作為一名老師,他的教育理念如同瑰寶,在經歷了千年的時間長河之後,依然熠熠生輝。

孔老師,一位“誨人不倦”的卓越的教育工作者,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