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四新四化蹲點採訪」凱裡市灣水鎮:紅託竹蓀“開出”新路徑

金九銀十,因為豐收。走進山裡林間,清香撲鼻,這是今年5月才開始投入就出產值的黔東南州凱裡市灣水鎮王司公村林下紅託竹蓀種植基地。

“這完全是把以前的荒山給利用起來了。”灣水鎮鎮長楊威指著眼前的山林說。

基地負責人陳存勳接過話:“山荒得越久越好。”紅託竹蓀生長主要是利用林下表層的腐殖土,所以山荒得越久形成的腐殖土就越好。而灣水的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紅託竹蓀生長,這兩個天然條件的加持,就降低了種植成本。

把紅託竹蓀產業引進到灣水,是灣水在農業現代化中的有效探索和有效路徑。

村民楊振英坐在坎沿上分揀清洗開花的竹蓀,她臉上帶著笑容。楊威表示,對楊振英這樣的村民來說,有這樣一個企業進來,到基地務工一天就有80元的收入,對他們來說很不錯,他們非常高興。

「四新四化蹲點採訪」凱裡市灣水鎮:紅託竹蓀“開出”新路徑

村民楊振英在分揀清洗開花的紅託竹蓀( 凱裡市融媒體中心 熊順才 攝)

紅託竹蓀價值非常高,現在基地裡的鮮貨批發價可達到85元每公斤。目前的基地佔地70畝,實際種植面積53畝,預計今年能採收10萬至12萬斤竹蛋,每天有20餘名村民到基地務工。村民在基地務工,每個月能收入2000多元。基地的勞動力需求比較大,100畝的規模一年的勞動力需求大概常年保持在40人以上。

「四新四化蹲點採訪」凱裡市灣水鎮:紅託竹蓀“開出”新路徑

村民在基地採收竹蛋( 凱裡市融媒體中心 熊順才 攝)

“現在頭疼的是勞動力和人才!”陳存勳說,希望透過逐步的發展,讓那些拖家帶口出去打工的村民選擇留在家鄉,這樣既能照顧到家裡又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而且能把一部分有能力的人留在當地,對當地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好處。所以他們一直在考慮怎麼能讓年輕人願意留在家裡,共同建設家鄉,並且在家鄉就能富裕起來。

「四新四化蹲點採訪」凱裡市灣水鎮:紅託竹蓀“開出”新路徑

村民在基地採收竹蛋。( 凱裡市融媒體中心 熊順才 攝)

灣水紅託竹蓀種植基地正在研究延長收穫期,爭取冬天還有鮮貨採收。這對村民而言是件好事,意味著他們一年12個月都有事情做,都有穩定的收入。陳存勳表示,接下來基地要做一個非常規範的加工廠,涵蓋清洗、保鮮、開花、烘乾、分選、包裝整個一個體系。透過技術延長竹蛋儲存期,來延長鮮貨的銷售期,也就延長了工人的工作時間。

「四新四化蹲點採訪」凱裡市灣水鎮:紅託竹蓀“開出”新路徑

採收好的竹蛋。( 凱裡市融媒體中心 熊順才 攝)

此外,基地將完善設施、技術等配套,補充完整產業鏈,從基地採摘、冷庫開花、菌種培育等使用一系列科學手段讓產出率更高、產值更好,提升種植、生產、營銷等方面的空間,做複製化、可規模化。

陳存勳說:“我們的理念是要做到不靠天吃飯,林下種植,仿野生,做精細化。新的種植模板和加工模板中,所有的技術全部集中在技術部,所有的資訊採集全部透過終端實時傳送到技術中心,實時瞭解基地情況,技術團隊對基地進行判斷,遠端指導工人操作,將這個環節做到可複製化。農業現代化,要做到現代化的技術、現代化的運營、現代化的管理。接下來基地的二期、三期工程會陸續開始建設。”

紅託竹蓀產業的引進,給灣水的村民增加了就業機會,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變革,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增加林地附加值,是創增收助推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四新四化蹲點採訪」凱裡市灣水鎮:紅託竹蓀“開出”新路徑

灣水鎮(灣水鎮政府供圖)

重安江在這裡直直地折了個90°的彎,然後奔騰著匯入清水江,留下這灣獨特的水鄉。而灣水用她獨有的資源稟賦,在鄉村振興建設中蹚出一條結合自身優勢的康莊大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支太檾 潘英

編輯 李娟 劉娟

編審 閔捷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