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東坡肉真是蘇軾發明的?宋文化何以成為美學典範?這裡有答案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王峰

東坡肉真是蘇軾發明的?宋文化何以成為美學典範?這裡有答案

作為華夏文化的巔峰時期代表,宋朝一直贏得人們的喜愛,宋朝生活的雅緻和審美的品位也受到數代文人的推崇。以至於人們印象中的“宋朝”不再是一個朝代的象徵,而是一個特殊的美學符號,成為無數人心頭的白月光。

3月21日,“領讀中原新勢力”第一期在言幾又書店小劇場舉行。專欄作家李開周,出版人、作家楊葵作為首期領讀嘉賓,分別從各自熟悉的領域入手,從飲食、品茶、文化等方面和現場讀者共同討論“人們為何會對宋代情有獨鍾?”的話題。

東坡肉真是蘇軾發明的?宋文化何以成為美學典範?這裡有答案

與會嘉賓合影留念

古時南鹹北甜?宋朝人都吃什麼?

談到蘇東坡,人們都對“東坡肉”不陌生,李開周認為,近年來文化復興,歷史升溫,也為各地美食打賞了文化的粉底,穿上了歷史的袍子,李開周自詡為“研究歷史的吃貨”,他坦言,把真正的宋朝美食端到現代人的餐桌上,現代人未必喜歡,也列舉了近年來各地飯店嚴格按照“宋朝做法”卻不被市場接受的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的口味變化是很快的,李開周介紹,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大抵南人嗜鹹,北人嗜甘,魚蟹加糖蜜,蓋便於北俗也。”李開周說,現代人一聽,做菜放糖?明明是南方特色嘛!其實宋朝時南方人的口味像今天北方人的口味,現在北方人的口味恰恰像宋朝南方人的口味。

李開周介紹,前幾年他的新書《宋朝飯局》上市後,四川綿陽有一家書店根據書裡描述的做法,在書店的二樓開了飯店,開發了一系列宋朝美食,店主為了迎合今人的口味,沒有完全遵循宋朝做法,原因很簡單,因為宋朝沒有辣椒,“一桌沒有辣椒的菜是肯定無法吸引現在的四川食客的。”

李開周說:“香港旺角有一家粵菜館子,主廚是我的讀者,也曾按《宋朝飯局》開發菜品,香港媒體當時也做了報道。剛開始顧客盈門,後來慢慢就被遺忘了——主廚太尊重歷史,除了炊具和餐具用現代的,食材搭配與烹飪手法全照宋朝模式來,味道不行。”

臺北信義也有一家飯店按《宋朝飯局》開發“饗宋宴”,將書裡介紹的鯊魚皮、羊頭籤、青魚子、田雞菜、橙甕、肉生、餺飥、餶飿、畢羅、撥魚兒等菜品與主食一一復現,根據造價高低分成三種宴席,從新臺幣三萬元到四千元不等。“我的版權經紀人前去品嚐,發現顧客很少。第一,定價太貴,不親民;第二,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味,遠遠比不上石斑魚和佛跳牆。”李開周說。

東坡肉真是蘇軾發明的?宋文化何以成為美學典範?這裡有答案

讀者現場朗讀

“大河詩旅”負責人秦慶傑也現場朗讀了《食在宋朝》的篇章,談到參加這次讀書會的感想,他認為可以透過讀書,讓現代人和古人的靈魂連線在一起,“我們與先哲只在一念之間,可以人人都是蘇軾。”

東坡肉真是蘇軾發明的?宋文化何以成為美學典範?這裡有答案

楊葵講述人們對宋文化觀念的變化

宋朝是怎麼從“屈辱”到人人都喜愛的?

作為資深作家、出版家,楊葵也透過《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這本書與讀者交流對宋朝文化的認識,有讀者提問,以前人們對宋朝的印象都是屈辱、弱小,但是近些年大家對宋朝的認知有了很大的提高,是什麼原因促進了這些改變?楊葵認為,原因是因為流行文化的影響,“如果是80後,一定聽過《說岳傳》等評書,就會覺得宋朝一直被欺負。如今人們的娛樂需求提升了,自己也有時間來追求生活美學,發現原來宋朝已經提供了很好的範本,”楊葵說,“特定時代下的流行文化一直在左右人們,我們要清楚一點,自己接觸的所有東西只是管中窺豹,歷史尤其如此。”

近年來描寫宋朝時期的影視劇不少,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到《清平樂》,再到最近開播的《大宋宮詞》,劇中展現的情景是宋朝人的生活日常嗎?楊葵解釋,其實歷史上的宋朝男女服裝沒有那麼漂亮,都是為了觀眾看得賞心悅目,稍微美化了一下,不過現在的影視劇都是非常尊重歷史了,“現在做歷史劇都會找專業人士做歷史顧問,可以保證做出來的東西儘可能還原歷史真相,儘量靠近歷史細節,現在歷史劇中的皇宮、市民、士大夫的生活細節已經儘可能做到接近歷史了。”

東坡肉真是蘇軾發明的?宋文化何以成為美學典範?這裡有答案

觀眾現場朗讀

楊葵還講了一個鮮活的例子,之前葛優出演過電視劇《寇老西兒》,“有一次葛優跟我吃飯時聊起這個,他說以後再也不演古裝戲了,演傷了,人往那兒一站都不知道手往哪兒放。因為古人的禮儀舉止是成套的,要想完全還原,絕對不是服裝化妝刀具對了就能夠解決的問題,葛優又是自我要求很高的演員。”

談到歷史對自己的影響,李開周認為,“我們讀歷史的時候,要時刻告誡自己,真正的歷史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讀到的,但是我們還畢竟看到了一些歷史細節,我知道蘇東坡的性格,我知道範仲淹的桃色新聞,我知道李清照為什麼離婚,我知道陸游第一套房子怎麼蓋的,我跟他們同呼吸共命運,我覺得我從宋朝活到了現在。”

據介紹,“領讀中原新勢力”以後將定期舉行,主辦方將選取中原知名文人為當期活動領讀人,在後續推廣中強化領讀人身份,並設定領讀話題。讀者也可以透過線上報名的方式參與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