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打撈那些快被遺忘的東北冰雪往事 婚禮狍肉宴須用生擒的一對狍子

打撈那些快被遺忘的東北冰雪往事 婚禮狍肉宴須用生擒的一對狍子

《冰雪譜》劉繼祥提供。

打撈那些快被遺忘的東北冰雪往事 婚禮狍肉宴須用生擒的一對狍子

東北民俗資料片。

打撈那些快被遺忘的東北冰雪往事 婚禮狍肉宴須用生擒的一對狍子

劉繼祥(本人提供)

生活報4月28日訊 我國東北地區冬季寒冷、盛產冰雪,素有冰城美譽的哈爾濱所在的黑龍江省就存在於這白山黑水間,生長在這裡的人們對於冰雪有著一種血脈相連、無法割捨的情緣。“冰雪磨鍊了人的意志,強健了人的筋骨,還賦予了黑土地無盡的豐饒,養成了人們純樸豪邁、奔放樂觀的性格。”出生在黑龍江省拜泉縣的作家劉繼祥睡過火炕,打過冰窟窿,好吃東北大燉菜,更鐘情於巧奪天工的冰雕雪塑……作為地道東北人的他,對冰雪世界有著長期的生活體驗,懷著對冰雪及其文化的無限熱愛,著書《冰雪譜》,於今年1月出版,以他的視角向人們展現了與冰雪有關的衣食住行及文化特色。近日,記者採訪了劉繼祥,聽這位“冰雪人”講述那些快被遺忘的東北往事。

服飾:“蘇思”“翁得”“天它哈”

禦寒配上白皮子套褲帶痰桶的襖

劉繼祥向記者介紹,身處寒冷北方的遠古人類,比南方及中部地區的人類要承受更漫長的冬季帶來的寒冷、風雪和季節性自然資源匱乏,因此,更需要能夠避寒保暖的服飾。狩獵不僅可以讓北方人的祖先填飽肚子,還能獲得禦寒的衣裝。基於此,早期出現了用骨針縫製的獸皮衣服和以動物筋腱為線縫製的皮衣、短靴。

由於處在大半年為寒冷冬季的地區,鄂倫春族均穿著多數不掛面的皮筒子製成的皮袍(用狍、鹿皮等製成),名為“蘇思”。還有有一種用完整狍子頭皮縫製而成的帽子,狍耳、狍眼、狍鼻一如原樣,栩栩如生,名叫“天它哈”,起初是用於獵人偽裝成狍子,引誘獵物,後普遍傳開,成人和兒童都喜歡戴這種帽子。“翁得”是專供冬季穿的單層軟底靴子,用鹿腿皮做幫,用鹿皮、野豬皮等做底,靴幫高達膝蓋,鞋面上常裝飾有小鹿、小熊和花卉圖案,紋樣簡潔明朗。

古時的套袖主要鑲在袖口的裡子上,這樣在嚴寒的冬季,手不易凍著。而套袖的另一個作用是“皇上的痰桶”。曹保明在他的《神秘的關東奇俗》中描述:以前的皇上都好面子,冬季在大殿之上議事時,不好意思當著大家的面吐痰,就把痰吐在貂袖裡,貂袖不沾水,等到沒人處輕輕一甩,痰就飛出去了。

滿族男女早年流行的“白皮子”“套褲”是用獸皮製作的,這種服飾只有兩條單腿褲筒,不連在一起,沒有褲襠,褲管下口平、上口尖,膝部常加飾彩繡。套褲的腰後系一塊長2尺、寬1尺多的野豬皮或獾子皮坐墊,以備山野勞動時隨處坐著休息,遇嚴寒天氣,可轉到前面擋風。穿時將兩褲管用帶子繫於腰間,露大腿的後上部和臀部,在皮褲上面再套一個夾棉褲。這種皮褲男女都能穿,是滿族人秋冬季狩獵用的主要防寒服飾。

此外,抿襠褲、烏拉鞋、棉手悶子等也都是北方居民曾經的特色服飾。

飲食:冰雪宴刨花餐 婚禮狍肉宴須用生擒的一對狍子

在東北各民族的魚宴中,以鰉魚宴最為名貴,鰉魚為黑龍江著名特產。如今的鰉魚宴以赫哲族鰉魚宴為主源頭而逐漸發展成熟。它一般由六道冷盤、八道大菜、四種細點、兩種地方名酒組成。以鰉魚的肉、筋、翅、鼻、唇等為主料,烹飪方法集中了紅燒、扒、燻、拌、烤、爆、煸、熘、汆、凍等。

大多數少數民族凍魚、凍肉,都是為儲存過冬之用,但赫哲族人卻有著直接食用凍魚的習俗,這就是赫哲族人獨創的刨花餐。刨花餐屬原始吃法,主要盛行於冬季,其做法是將凍好的新鮮狗魚、鱘鰉魚、黑魚等扒皮後,用木工刨子刨成薄薄的魚片,呈塔狀擺在盤中,然後將醋、韭菜花、辣椒油、鹽面等製成酸辣蘸料,就可夾取刨花魚片蘸料汁食用了。

過著“食肉寢皮”遊獵生活的鄂倫春族,食用最多的就是狍子肉。鄂倫春族人的狍肉宴有家庭狍肉宴和婚禮狍肉宴兩種。家庭狍肉宴一般為節日和迎送賓客而舉行,其中必不可少狍肝、煮狍肉、烤狍肉、狍血腸、雜花菜以及韭菜花等。婚禮狍肉宴所用狍子必須是生擒的一對。

人居:遼金時期開始真正定居鄂倫春人喜歡雪屋過夜

東北地區先民在經歷了漫長的穴居階段後,大概在南北朝及隋唐時期,滿族先民勿吉人開始向半穴居時代過渡。這種半穴居的住所被稱為“地窨子”或“地窩棚”,此類房子地下和地上部分約各佔一半,搭板鋪在地中央生火取暖,有的居室中還出現了專門的取暖裝置——火牆。直到遼金時期,久居在冰雪世界的先民們才開始了結廬而居、聯木為柵的真正意義上的定居。

劉繼祥告訴記者,除了適合寒地的普通住所,東北地區還有一些值得一提的特殊居所。

白樺樹有“林中少女”之美譽,是東北大、小興安嶺地區常見的樹種,樺樹皮堅韌,剝之可達數尺。在東北少數民族中,大到房屋、舟船,小到衣帽、飾品,以樺樹皮為原料加工的生活用品十分常見。樺皮房目前在大興安嶺地區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還能看到。苫房也是東北民間常見的一種住所,房頂蓋草俗稱苫房,苫一次房,一般能保持三年以上。冬季為了禦寒,除了火牆,東北人的居所中還常配備火炕、地炕等採暖設施。

北方以狩獵為生的少數民族,在冬季外出打獵時,還有建造雪屋的習俗,比如:鄂倫春人就有在雪屋過夜休息的習慣。獵人們先是挖一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內燃一堆篝火,下鋪野豬皮作為臥榻。

文化:清流放官員創作龍江最早冰燈詩句壽星冰燈曾最受歡迎

“從古至今,在冰雪大地上生活的人們,已經與這寒冰冷雪交融成相濡以沫的情感關聯,並構成了一種血脈相連、割捨不斷的文化因緣。”劉繼祥說,“我1960年出生於黑龍江省拜泉縣,小的時候,玩冰在東北孩子的冬季遊戲裡佔有重要位置,其中,比較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玩冰遊戲就是做冰燈,說是做冰燈,其實粗陋得很,首先用水桶、油漆桶、臉盆、罐頭盒等凍冰塊,然後在冰塊上鑿一凹坑,放上蠟燭頭點燃,就是冰燈了。”兒時的遊戲拿不上臺面,就像最初的冰燈無法與今天絢麗多彩的冰燈相比一樣。然而,冰燈的發展卻是冰雪文化發展的一部分,透過它,可以瞭解到很多冰雪歷史。

“雖然直到清代才見到有關東北冰燈文字的記載,但我們有理由認為,東北的冰燈歷史相對要更為久遠一些。”清代數次大興文字獄,將眾多南方的文人學者貶謫到寒天雪地的東北各地,他們雖飽受精神與肉體的煎熬與折磨,但也推動了被流放地區文化成長的步伐,以致今天在尋覓這片土地的歷史文字時,更多的是來源於這些清代流人的詩詞曲賦、文章筆記。康熙五十年,廖騰煌寫的《元宵有進冰燈者》,應該是東北地區最早的冰燈詩了,描繪了當時瀋陽燈會的景象,這首詩中寫道, “野人獻春色,巧制上元燈”,“金騁光炯炯,玉簡青稜稜”。嘉慶十四年,因事被流放到齊齊哈爾的前禮部侍郎劉鳳誥,在《龍江雜詩》中有“冰鏤春燈徹四圍”之句,是詠黑龍江冰燈最早的詩句。壽星冰燈可能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冰燈種類之一。除了描寫冰雪的詩詞,古人還留下了眾多與雪有關的故事。

此外,在冰與雪的世界裡,還流傳著許許多多動人的傳說,藝術家們還創作出了冰雪畫等與冰雪相關的藝術品……無論哪一種詮釋方式,都體現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冰與雪的深刻認識和無限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