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手術前、中、後,你的“病理”都是怎麼做的

病理這個詞兒大家應該不陌生,醫生經常會把它掛在嘴邊。簡單來說,病理的良惡性、具體分型、切緣是否乾淨、直接決定了患者的治療手段和方式。

如果把一場手術比作一臺晚會,那手術室自然就是主會場,但除了主會場外,其實還有分會場,今天咱們就要講到的就是一個重要分會場——病理科。而他們又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1。 病理咋還分術前、術中和術後?

我們從頭說起,所謂術前病理,就是大家都聽過的“穿刺”或取活檢了。

最初時,當患者CT影像顯示異常,醫生會建議活檢確認病變屬性,目前活檢手段有兩種方式:①CT引導下胸穿、②支氣管鏡活檢,兩者根據病變位置不同,醫生會做出建議選擇其中一種,但都可達到取病理的目的。

但穿刺或氣管鏡也不是萬能,例如有些病變太小,穿不到,或者穿出來有假陰性的可能;另外還有一些患者對穿刺有恐懼,寧可做手術直接切掉,也不願意穿刺,還會有一些患者身體不允許,不能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大概有以下四類患者:

①穿刺成功,且顯示癌,需手術切除

②穿刺成功,顯示良性,隨訪

③穿刺,但沒有穿到,待手術進一步確認

④沒做穿刺,待手術確認

除了第二種情況外,其他3類患者我們可能要相約手術室見了。

2。 術中冰凍病理——手術檯上見分曉

手術室裡,醫生進行手術時,對以上提到的有手術指徵的三類患者,處理方式也會不同。

l 首先,對於穿刺已經確認“癌”的患者,根據腫瘤位置、大小直接會進行肺段、肺葉袖式甚至全肺的切除(具體請參看第六節),不用再等術中病理確認性質,但如果腫瘤靠近主支氣管,則也需要術中病理確認切緣——看最外層還有沒有腫瘤細胞,也就是有沒有切乾淨。

l 對於後兩種——穿刺沒有穿到以及沒有進行穿刺的患者,醫生會在病變切除後,直接把病變組織送到病理科做術中冰凍病理,然後等待分析結果。

病理醫生會對懷疑病變的地方進行取材,然後低溫冷凍(-20°到-25°),製成切片(原理類似於我們常見的羊肉片),在顯微鏡下對病變進行觀察。

術中病理的目的是快速觀察,然後給出答案:良惡性或切緣是否乾淨——切緣是否已經沒有腫瘤細胞。如果報告為良性,手術醫生只要把腫塊切除,手術就結束了;但如果為惡性或切緣仍不乾淨,手術醫生會擴大切除範圍、甚至切除整個肺葉或整肺。

但術中快速冰凍病理有侷限性,因為時間很短(大概30分鐘),對標本冷凍、切片、染色都是較簡易的步驟,加上取材困難(只有部分病變組織做冰凍病理,剩餘部分做其它分析),所以術中冰凍病理特別考驗病理科醫生的水平。

雖然有種種侷限,但快速冰凍病理對手術醫生有很大指導意義,因它在鑑定病變良惡上準確率很高,但是具體分類上,如鱗癌或腺癌,小細胞或非小細胞,準確度有所降低。

3。 術中冰凍病理可能不準,有更準的麼?

有。我們常說病理是診斷的金標準,這個病理通常指的就是術後做的石蠟病理。

石蠟病理耗時較長,大概會需要固定、取材、脫水、浸蠟、包埋、切片和染色等步驟,最後在顯微鏡下進行各種檢查。石蠟病理至少需要24小時後才會有結果。

大家可能會有疑問,小小的腫瘤組織,能被切成多少片?

一般的石蠟病理組織為5微米(1微米=0。001毫米)。那如果是2cm的腫瘤,是不是能切成20000片?當然不是,一般病理分析會取腫瘤最中間的部分,因為這裡資訊最豐富,另外取材過程中也會有損耗。所以醫院會格外珍惜患者的病理組織切片,這些切片作為原始資料,以後再取很可能就極為苦難。

那會不會有術中冰凍病理與術後病理不一致的情況呢?也有,但機率較小,今天我們這裡不做詳細討論。

總結一下:病理結果至關重要,每次通知家屬來取病理報告時,相信大家的心都特別緊張。肺癌治療一環套一環,希望經過今天的分享,讓大家對病理有更清楚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