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導師跳槽了,我該怎麼辦?

本文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王東麗

“我是最後得知導師要離開的,之前聽到其他同學私下談論,我還不信。直到導師親口跟我說,我瞬間蒙了。”

不久前,某高校在讀研究生何晴的導師受聘其他高校。

說起當時導師與自己道別的情景,那種“晴天霹靂”的感覺何晴至今難以忘懷。

當下,高校教師跳槽現象屢見不鮮。

對此,人們往往更關注高校人才跳槽後的光鮮待遇,與原單位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關係,卻鮮少有人考慮被“遺留”學生的困惑與擔憂。

“導師走了,我該怎麼辦”,成為這些學生的心頭之問。

學業困惑與心理失守

“理工科半路換研究方向意味著要學習新的研究領域。”

張啟坤如今是一名研究生二年級學生。

導師跳槽後,他掛在另一個老師名下,並開啟了新課題研究。

“我本來的研究方向和現任導師的研究領域存在差異,每次討論,現任導師對新課題的實驗方案總是提出很多建議,調整後又不斷否定。”

張啟坤說,每次調整都是重新開始,“永無止境的修改和調整漸漸磨滅了我入學時內心燃起的學術火焰”。

與張啟坤有著類似感受的還有某高校博士生李昊陽。

“讀博第三年時,課題還沒做完,導師跳槽了。換課題有點來不及,如果用原課題發文章,就只能讓原導師擔任通訊作者,但這樣一來,新導師就顯得有些出力不討好了,誰願意收我?甚至有學院領導跟我說:‘要不你碩士畢業吧……’”雖然最終李昊陽還是找到了一位年輕老師掛名指導,但代價是承受著原課題與新課題同時進行的任務壓力。

“聽到導師說他要離開的那一刻,我覺得我沒有依靠了。”

目前還在讀研二的何晴說,自己保研成功後就跟著導師做研究。

導師的離開對於她而言,帶來的不只是學業上的迷茫,更有心理的焦慮。

在她看來,即使找到了新導師,適應新的人際關係對自己來說也是一項挑戰。

“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在開學前確定了自己的學生,‘親孩子’相處一年了,我就像硬塞過去的孩子。”何晴說。

“導師半路跳槽影響最大的就是學生。高校學子的學業和導師指導、實驗裝置、導師經費支援等密切相關。”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喻海良表示,老師跳槽後,學生需要應對學習環境變更、實驗經費中斷甚至新課題團隊融入困難等多重挑戰。

導師跳槽了,我該怎麼辦?

人才競爭下的管理空白

高校人才流動往往伴隨著出走教師與單位之間的博弈。

對學生來說,如果導師走得順利,可能自己也會有更平滑的過渡;反之,則要面對夾在導師和學校間的“尷尬”和無所適從。

“高校間競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

青海師範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包萬平指出,受“雙一流”建設等宏觀政策驅動,高校圍繞優質教師資源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隨著人才競爭愈演愈烈,“功利跳槽”“東肥西瘦”等高校人才流動亂象也層出不窮。

而在這一過程中,出走教師往往會和學校進行多番博弈。

“高校人才向經濟發達、薪酬競爭力較強的地區流動是總體趨勢。一些新興高校沒有包袱,具有靈活的用人機制和薪酬機制,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磁石’效應。”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端鴻指出,對流出高校來說,人才集中流失會對其學科、專業、課程、學生培養的基本秩序造成衝擊;對學生而言,原本的學術計劃也自然會受到影響。

對此,近年來國家層面相繼出臺了一些政策規定,對於改善導師跳槽後遺留學生的處境起到一定作用。

例如,教育部於2020年9月印發《關於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指出博士生導師是因博士生培養需要而設立的崗位,不是職稱體系中的一個固定層次或榮譽稱號;此外,教育部印發的《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中,也明確研究生導師不得對研究生的學業程序及面臨的學業問題疏於監督和指導。

然而,這些宏觀層面的指導性內容,顯然無法具體應對導師跳槽後的學生安置工作。

“在這方面很有必要制定相關政策和機制,透過細化學生安置規則和內容,建立配套措施,最大程度地保障學生利益。”

受訪時,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張建偉表示,學生合理安置關係到人才培養過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相關機制的建立有利於保障人才流動和學生安置之間的協調平衡。

導師跳槽了,我該怎麼辦?

國外經驗與國內問題

在相關制度並不完備的當下,如何降低導師半路跳槽給學生帶來的不利影響?在這方面,國外高校的一些做法可以借鑑。

“在國外的高校,當某位導師發生流動時,學生是可以跟隨導師一起調動的。”

張建偉說,這樣有利於維持整個培養過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將對學生學業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在國外,研究生求學不是看學校品牌,而是看導師這一品牌。”

結合自己在澳大利亞的留學經歷,喻海良告訴《中國科學報》,國外高校的研究生更多地屬於導師名下,由導師個人給碩士生、博士生髮放獎學金。

如果博士生導師跳槽去其他高校,在徵求學生同意的情況下,他可以把自己的專案、基金包括博士生一起帶到新學校。

“如果導師特別強,學生往往選擇和導師一起跳槽,但如果學生更看重學校的名望,也可以讓導師繼續掛名指導,直至畢業。如此,學生便可以延續之前的研究課題。

”喻海良坦言,對於這些學生來說,換導師屬於下下策。

新導師可能對學生不冷不熱,研究方向的改變也將會使學生的學習壓力劇增。

如果運氣不佳,學生甚至會因此延期畢業。

反觀我國,研究生歸屬權全部屬於學校,導師跳槽時無權帶走其學生。

對此,各學校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土辦法”。這些辦法一般大同小異,主要包括利用網路技術掛名在原導師下進行遠端指導、聯合培養的學生掛靠另一位老師名下、將學生轉給學院其他老師等。

導師跳槽了,我該怎麼辦?

“最理想的方式是將這些學生重新分配,安排給和原導師水平相當的老師。千萬不能把學生安排給沒有指導研究生經歷的老師,那就比較麻煩了。”

喻海良坦言,當前雖然網路交流已經十分發達,師生不見得非要面對面交流,但人才培養的最好方式還是由老師指導,優秀學生更應該由優秀老師指導。

“基於現有的規定,每個導師每年能帶的研究生名額有限,而且越優秀的老師招生情況越好。當這些老師跳槽後,雖然學生很優秀,但校方能給這些學生選擇的老師卻很少。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喻海良說。

《中國科學報》(2021-04-13第6版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