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孟浩然“最自然”的一首詩,千百年來,傳誦不絕,婦孺皆知!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與王維合稱“王孟”。孟浩然詩歌,不鉤奇抉異而又洗脫凡近,“語淡而味終不薄”,他的詩往往能在白描之中見整煉之致,經緯綿密處卻似不經意道出,表現出很高的藝術功力,杜甫評價其詩歌“清詩句句盡堪傳”。

尤其他有一首婦孺皆知的詩,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彷彿在這短短的四行詩裡,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孟浩然“最自然”的一首詩,千百年來,傳誦不絕,婦孺皆知!

這首詩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春曉》,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首詩,體味孟浩然帶給我們對於自然的無限遐想。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隱居中度過,這首《春曉》即是詩人隱居鹿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日黎明的短暫瞬間,捕捉典型而細微的春天氣息,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和對春光易逝的憐惜。

孟浩然“最自然”的一首詩,千百年來,傳誦不絕,婦孺皆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意為春日裡對黎明的來臨總是後知後覺,不知不覺便到了早晨。詩人從酣夢中醒來,聽到鳥兒明快的啼叫聲。首句破題寫春夢香甜,對明媚春光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本來春景有眾多可取之處,但是詩人卻只選取一個細節,即“處處聞啼烏”來展現春天萬物復甦的景象。“處處”表現出鳥兒起落嗚叫的歡快情景,使人彷彿置身於空靈秀美的山林中,眼前眾多的鳥兒正歡叫雀躍著,好像對春光的來臨表達出由衷的欣喜詩。中前一句寫的是不覺春日黎明的到來,可以想象剛剛起床的詩人也許這時候正睡眼惺忪,那麼對他來說視覺上的春光尚無暇顧及,故最先訴之於聽覺,這是人之常情,也正是充滿活力的春天早晨最典型的形象。

孟浩然“最自然”的一首詩,千百年來,傳誦不絕,婦孺皆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寫詩人在可愛的春曉中,不禁回憶起昨夜庭院裡可愛的花兒來。想起夜裡朦朧中聽到的陣陣風雨聲,詩人感嘆不知道庭院裡的花現在到底被打落了多少。一夜春雨洗滌後,春光或許更加明媚,可是它也搖落了許多春花。到這裡,詩人由對春天的喜愛轉為對春光的憐惜,也正是愛得深切才會為春雨過後的花禾擔憂,所以詩人寫回憶、寫惜春實際上是更進一步表達對春天的喜愛。這首詩題材貼近生活,語言明白曉暢,讀起來朗朗上口。小詩僅僅二十個字,卻意味雋水。全詩在結構上也迴環波折,其中有眼前與回憶的時間變換,有春雨前後的陰晴交替,也有從愛春到惜春的感情變化。詩情錯落有致,令人回味無窮。

孟浩然“最自然”的一首詩,千百年來,傳誦不絕,婦孺皆知!

本詩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雕琢的手法,而在於‘自然”二字。詩人取之於自然景物,抒情如行雲流水自然而變化有致,語言也渾然天成。所以,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