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魏延當時已經是蜀漢軍中數一數二的人物,為何要"反"?

前言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期間因病去世,楊儀在接管軍權後,遵照諸葛亮的遺命率軍撤回漢中,此舉著實讓魏延的氣不順。魏延於是怒而逆擊楊儀,然而終因名不正、言不順而敗亡,落得個悽慘結局。魏延或許沒有反心,但是確實是有“反行”了。那麼,魏延為何要“反”呢?原因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分別是:魏延的能力與性格、魏延和楊儀之間的權力之爭。

魏延當時已經是蜀漢軍中數一數二的人物,為何要"反"?

魏延形象圖

一、 魏延的能力與性格

1、 魏延的能力

魏延自從帶著麾下人馬投效劉備後,備受重用。公元212年,劉備和劉璋交火,魏延先與黃忠一起攻下涪城(今綿陽),後又與黃忠等將領攻取廣漢郡(今川北、甘南和陝南部分地區),因“數有戰功”,被劉備提拔為牙門將軍,這個軍職看似不高,然而當時黃忠和趙雲的軍職同樣是雜號將軍,黃忠是討虜將軍,趙雲是翊軍將軍。

漢中之戰後,劉備從曹操手上奪得漢中,考慮到漢中的重要性,需擇一有勇有謀的大將鎮守,當時很多人認為張飛是最合適的人選,畢竟張飛和關羽是跟著劉備一起打拼出來的,能力和聲望都有目共睹,有關羽守荊州、張飛守漢中,隆中對上提出的戰略目標就有機會實現。然而劉備卻出乎眾人意料地選擇了魏延,讓其擔任關鍵的漢中太守一職,可見魏延的能力是經過檢驗,並且得到劉備高度認可的。

魏延當時已經是蜀漢軍中數一數二的人物,為何要"反"?

劉備與劉璋爭奪益州

漢中雖然殘破,但是在魏延的精心治理下,依然成為曹操可望不可及的地方。公元221年,蜀漢政權正式建立,魏延因功被升為鎮北將軍,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趙雲的軍職是徵南將軍,“四徵將軍”在當時可是低於“四鎮將軍”的。

劉備病亡於白帝城後,魏延成為了蜀漢政權中數一數二的統兵大將,諸葛亮將其視為左膀右臂,甚為倚重。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有兩件值得稱道的事情:其一,提出“子午道奇謀”,由他率領一支精兵,走子午道奇襲關中,可惜一直未被採納,後來蜀漢反被鄧艾用此戰略所滅;其二,以少勝多,大破曹魏名將郭淮。魏延一生是罕有敗績,堪稱常勝將軍,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很有智計,也因為這點,他還擔任過前軍師一職。

魏延當時已經是蜀漢軍中數一數二的人物,為何要"反"?

子午道奇謀

2、 魏延的性格

陳壽用了“性矜高”三個字評價魏延,意思是說魏延高傲自負。縱觀魏延的一生,陳壽的這個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當然,但凡有能力的人,總會有些傲氣的,關羽也是一樣。那麼,魏延傲在哪兒了呢?劉備在準備任用魏延為漢中太守時,當著眾臣的面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意思就是讓魏延做一下就職演講。

魏延一聽這話,胸中豪氣直衝雲霄,回了一句,“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意思就是說就算曹操傾盡全力來功,他也能守得住。俗話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亂世之中,豪傑並起,人才之間的競爭很大,如果不會展示自己,自然也難以得到重用。魏延的這種傲氣與豪氣,既展示了他的能力與底氣,也讓劉備內心篤定了下來。

魏延當時已經是蜀漢軍中數一數二的人物,為何要"反"?

魏延守漢中

劉備當時賬下的五虎上將可都健在,魏延都能有如此表現,說明他對自己的能力是高度自信的。當關羽、張飛等大將去世之後,魏延自然也就更“傲”了,加上夷陵之戰後,蜀漢人才斷檔,魏延就更有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尚且還能壓他一壓,但是也只能說是面服心不服,因為諸葛亮不願意用他的“奇計”,他打心眼裡認為諸葛亮雖有大才,但是過於謹小慎微。

諸葛亮的去世對於魏延來說,就是一種“蜀漢大業,捨我其誰”的感覺。他認為蜀漢沒有他是不行的,也只有他可以帶領蜀漢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以前是因為有諸葛亮約束他,讓他沒有完全施展開,現在他可以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幹,他會比諸葛亮幹得更好。故而,他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事邪”、“吾自當率軍擊賊”。可見魏延不是後腦長反骨,而是渾身傲骨。

魏延當時已經是蜀漢軍中數一數二的人物,為何要"反"?

三國鼎立

二、 魏延與楊儀爭奪蜀漢大權

1、 楊儀的為人

楊儀能夠促使魏延露出“反行”,說明他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原本是曹操陣營的,後來投效關羽,被關羽所看重,送往劉備身邊效力。劉備心想他那個二弟向來是個傲性人,得他推薦的人肯定不一般。所以劉備常常和楊儀探討軍國大事,想透過彼此的對話來了解一下楊儀的才能,結果因“甚悅之”,而將楊儀破格提拔為兵曹掾。

蜀漢政權建立後,楊儀升為尚書,可謂是頗受劉備重用。然而楊儀因為氣量小,常常和同僚發生矛盾。當時統管尚書的是為尚書令,擔任此職的是劉巴,楊儀就動不動因為大事小事而衝撞劉巴,嚴重影響了劉巴的工作開展,後來劉備只得給了楊儀一個比較空泛的職務,讓他當弘農太守,而弘農郡卻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所以這算是把楊儀給高高掛起來了。

魏延當時已經是蜀漢軍中數一數二的人物,為何要"反"?

劉巴形象圖

直到諸葛亮總攬全域性,蜀漢人才又多凋零,楊儀才得以東山再起,他被諸葛亮帶到前線,此後,就一直在諸葛亮賬下效力。如果諸葛亮有更多的選擇,他也不會願意重用楊儀,畢竟沒有哪個領導喜歡小肚雞腸的人。楊儀不僅氣量小,還自私自利,他在滅了魏延之後,竟然用腳踩著魏延的頭顱,邊踩還邊叫喚著,“庸奴,復能作惡否?”

魏延再怎麼說,也是蜀漢功臣,他有沒有像楚平王滅了伍子胥滿門一般滅了楊儀滿門?人都死了,何至於此?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楊儀實在是稱不上大丈夫。待楊儀回成都之後,滿心以為自己可以獨攬大權,不料後主劉禪按照諸葛亮生前提出的建議,讓蔣琬攝領朝政。楊儀滿心怨憤,竟然說出大逆不道的話來,“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他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國家利益還重,可見其心胸之狹隘。

魏延當時已經是蜀漢軍中數一數二的人物,為何要"反"?

蔣琬形象圖

2、 魏延和楊儀的矛盾

魏延是一個自負、高傲的人,楊儀又是一個沒什麼肚量的人,這兩個人碰到一起,就是火星撞地球。魏延是統兵大將,楊儀又負責協助諸葛亮籌劃軍需後勤等事,兩個人是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很多交集,時日一長,兩人之間的矛盾也就顯現出來了。楊儀的性格就是看到什麼不舒服的就想說上兩句,而且把話說得還特別難聽,魏延那種天下第一的行事風格,自然會讓楊儀感到各種不適應。

只要楊儀一說魏延,魏延肯定不會服氣,二者相爭起來,魏延說是說不過的,畢竟楊儀天天搞得就是文字工作,但是魏延有武力啊,所以魏延在面對楊儀的“言語不節”時,常常會“舉刃擬儀”,楊儀一看到魏延動真格的就傻了,“泣涕縱橫”。由此,二人之間形同水火。於諸葛亮而言,手下一文一武的兩個得力干將始終做不到“將相和”,也是頗為頭疼的事情。

魏延當時已經是蜀漢軍中數一數二的人物,為何要"反"?

楊儀受諸葛亮遺命,統領全軍回漢中

然而,諸葛亮一生謹慎,他對於軍權是很敏感的,不然也不會親自坐鎮漢中,主持北伐。在諸葛亮看來,魏延和楊儀二人都有大才,但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魏延更側重於軍事,一旦軍權落到魏延手上,那麼蜀漢就會產生嚴重的危機,因為魏延在用兵上就是不拘一格,屆時無論魏延想做什麼,蜀漢都無人能制。

相比魏延,楊儀雖然軍事方面差了點,但是一旦諸葛亮去世,這個缺點反而成為了優點。楊儀雖然不能開疆拓土,但是對於蜀漢政權而言,勝在一個穩字。屆時,楊儀主軍,蔣琬主民,蜀漢就算沒有了他諸葛亮,也不會突然垮臺。故而,諸葛亮臨終時,把軍權託付給了楊儀。楊儀接收軍權之後就按照諸葛亮的遺命主持撤軍,魏延是既不滿撤軍,也不滿楊儀躍居他之上,所以兩人就兵戎相見了。後主劉禪也不知道到底誰忠誰奸,就問了蔣琬等人,蔣琬等人從魏、楊二人的行為上作出的結論是,“魏延反”。於是,魏延就被“群毆”至死。

魏延當時已經是蜀漢軍中數一數二的人物,為何要"反"?

魏延與楊儀之爭

結語

綜上所述,魏延的能力決定了他有“反”的本錢,性格決定了他有“反”的源動力。如果單單隻有這兩樣,他也不會有“反行”,偏偏他還遇到了一個楊儀,剛巧不巧的是楊儀這個人還很不是那個事,典型的有才無德。這就導致他和楊儀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就是一山不容二虎的形勢,也讓他有了“反”的動機。

最後,諸葛亮本著一個“穩”字,在臨終安排上讓楊儀佔據了上風,算是徹底把魏延的“本錢”、“源動力”和“動機”給聚在了一起,進而讓魏延做出了“反行”,也背上了“腦後長反骨”的身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