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灑掃應對進退,是修身、悟道的正確方向

灑掃應對進退,是修身、悟道的正確方向

“灑掃、應對、進退”,這是儒家對子弟教育時提倡的重要內容。原出自《論語。子張》:“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這是子游評價子夏的門人學生,其大體意思是:讓學生們做出酒水、掃地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只不過這都是些細枝節末的東西,並不是根本的君子學問。這怎麼可以呢?

後來,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也提到“灑掃應對進退”應該成為子弟教育的一個基本的內容,從而也肯定了子夏的做法,否定了子游的觀點。

為什麼我要把“灑掃應對進退”定位於修身、悟道的正確方向這一層面上呢?

我們先從“灑掃應對進退”的具體場景中去體會。

客人要來,我們需要打掃庭院迎接。灑水、掃地等事兒是日常小事。但是,做得不認真,就會出現問題:水灑的不均勻,就會泥一塊、幹一塊;地掃的不淨,就會東留紙片、西存雞糞;如此這般。相反,如果將灑水、掃地等日常做恰到好處,就要研究如何才會均勻灑水、如何掃地塵土不飛,在有風的時候如何灑掃等。於是,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格物,從而致知。這就體現了一個人的基本素養。再往高處講,這就是儒家的“修身”在具體事物上的具體體現。

引申一下:灑掃應對進退,就代表了一個人的所有日常。如果從小就有著踏實、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做事,那麼,不論身處什麼環境、面對什麼問題,都會展現出良好的品行。

三十年前剛入大學時,老師曾經組織我們開展過一次討論,圍繞“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話引出的辯論話題:先掃屋?還是直接掃天下?大學生們意氣風發,絕大部分都想著直接掃天下,很少的人想到要先掃屋子。其實,天下之大,都是從身邊、手邊掃起。

灑掃應對進退,是修身、悟道的正確方向

佛家六祖惠能大師,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少時與其他人一起上山砍柴換米。他在砍柴時,就認真觀察樹枝的紋理、懂得避開結節,因此他就比其它夥伴省力省時,砍的柴燒得好,因此能夠換比較多的米。因為從砍柴中悟出了真理,所以在聽到客人誦《金剛經》時便頓然開悟。

儒家一代大師王陽明就明確說過:“要在事上磨。”這裡的“事”,是沒有大事、小事的區別,沒有家事、天下事的區別。這裡的“磨”,就是琢磨事的道理,雕琢自己的心性,從而讓自己的認知、品性不斷提升。對應上前面有“灑掃應對進退”,那麼,在灑水時要磨,在掃地時要磨,如此這樣。只要事事磨,和蘋果無法磨出金子一樣的光彩。

時下,社會上有太多的人講究“修真”、“修神通”、“開啟高維度”等等。或者到終南山的小茅草屋裡去閉目打坐,這都不是正道。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惠能大師說的“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都在告誡世人,修行不離日常,在日常生活中求真悟道,才是正確的方向。

灑掃應對進退,每件事裡都有真理大道。將自己的身心放下來,腳踏實地,離悟道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