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詩詞中的秋聲,階前梧葉、庭前芭蕉,點滴到天明

朱熹《偶成》詩云:“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時間流逝得讓人恍惚,還沒有從春色的陶醉中醒來,臺階前的梧桐葉就已經開始在秋風中作響了。

歐陽修在《秋聲賦》中感嘆道:“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無情的草木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更難免費心勞形。內心一旦被外物觸動,精神也會隨之搖動。

正如蘇頲《汾上驚秋》詩云:“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秋聲的蕭瑟,對愁苦之人來說,是難受到不堪去聽的。

詩詞中的秋聲,階前梧葉、庭前芭蕉,點滴到天明

更漏子·玉爐香

唐·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唐·劉言史《立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落葉是秋天的信使,聽到樹葉在秋風中落下,就知道是秋天了。而秋聲,更是一種心緒。

溫庭筠這首詞寫了一個因思念離人而徹夜難眠的女子。詞的上闋著重營造了環境氛圍,描摹了女主人公的形象。這裡的環境描寫頗類似於李商隱《無題》詩中的“蠟照半籠金翡翠”,都是殘燈暗影、爐煙繚繞,色調偏暗,意境迷離。這樣的氛圍正是為了烘托出女子愁苦的思念之情。

詩詞中的秋聲,階前梧葉、庭前芭蕉,點滴到天明

就在這殘燈暗影中,一個女子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溫庭筠不僅擅長烘托氛圍,也善於透過肖像描寫將人物的內心展現出來。這位女子蛾眉淡掃、鬢髮零亂,可見她倍受相思之苦的折磨。夜長難寐,她只覺枕被一片寒涼。而真正寒涼的,恐怕是她的心吧。

詞的下闋則從室內轉到室外,直接透過梧桐夜雨來寫離情,把相思之苦進一步烘托得更為濃厚。雨滴兀自敲打著梧桐葉,哪管她正受離情之苦?點點滴滴,直到天明。雨下了一夜,她聽了一夜。雨聲連綿,就像她悱惻的相思。

詩詞中的秋聲,階前梧葉、庭前芭蕉,點滴到天明

唐多令·惜別

宋·吳文英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系行舟。

吳文英這首詞開篇就寫得很妙,透過拆字,把愁說了出來,也點明瞭自己要表達的情感。愁字,上秋下心,可不正是心上秋嗎?秋天不只是秋天,更是一種心境。如此寫來,可謂絕妙。愁有很多種,詞人就用離人特別強調了離愁別緒。

因為思鄉心切、離愁正濃,詞人竟不敢登樓去欣賞明月,怕月光把思念照得發白。芭蕉夜雨常引起人的愁緒,但這是一個沒有下雨的秋夜。“縱芭蕉、不雨也颼颼。”可就算沒有雨聲,芭蕉在風中颼颼作響的聲音也讓詞人倍感淒涼。年華一夢,過往成空,天涯漂泊,秋天盈滿了詞人的內心。

詩詞中的秋聲,階前梧葉、庭前芭蕉,點滴到天明

夜遊宮·人去西樓雁杳

【宋】吳文英

人去西樓雁杳。敘別夢、揚州一覺。雲澹星疏楚山曉。聽啼烏,立河橋,話未了。

雨外蛩聲早。細織就、霜絲多少。說與蕭娘未知道。向長安,對秋燈,幾人老。

一別天涯,音信難寄,深情只能在夢中相訴。但話還未說完,啼烏就已驚曉,只見楚山邊星河疏淡,天剛拂曉,一片迷濛。

雨聲淅瀝,夾雜著如梭的蟲鳴,織就了滿頭白髮。一個人的悽清愁苦,恐怕誰也難以完全感同身受,更何況此時無人可訴,只能自己獨自忍受了。

詩詞中的秋聲,階前梧葉、庭前芭蕉,點滴到天明

聲聲慢·秋聲

宋·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簷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這首詞重複用了十個“聲”字,在宋詞中是非常罕見的。蔣捷用風聲、雨聲、更聲、鈴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來形容秋天的到來,更寫出了自己苦悶的心聲。

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風景和聲色,人與自然也應該是相合的。環境不同,心境也相應變化。一年一度秋風勁,靜下來聽一聽秋聲吧,或許在聆聽中,我們會對生命產生更深切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