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去印尼中爪哇旅遊,你可以在當地看到很多荷蘭殖民時期的痕跡,比如古建築、老車站和一些土洋結合的地方美食。自16世紀末期荷蘭殖民印度尼西亞開始,殖民者發現爪哇當地氣候環境特別適合種植菸草,於是大加利用。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近400年間,印尼一直都是世界著名的雪茄生產和供應國,從全球範圍來看,印尼雪茄的產量和影響力排名第7,除了古巴,多明尼加,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和美國之外,就屬印尼中爪哇的雪茄產銷規模最大了,而這裡也是亞洲範圍規模最大的雪茄煙草種植和生產中心。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中爪哇當地的菸農一般在每年7月至9月之間耕種,成熟期大約50天左右即可收穫。當雪茄生產形成產業化之後,印尼政府更加加大了推廣力度——甚至搞起了“雪茄工廠遊”,把世界遊客請進了當地的雪茄工廠和種植園參觀。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由於條件的限制,當地菸農種植的菸葉全靠手工操作,採摘期間為了搶時間,一些印尼婦女要從每天上午6點一直幹到晚上8點,看來也是一份相當苦的差事。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收穫的菸葉會被及時送到當地最大的一個菸草場裡,每天會有專門的工人負責統計菸農交來的收穫情況。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正在過稱的菸葉。菸農上繳的菸葉會被逐一稱重,然後按照重量獲得領取所得酬勞。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剛剛收取過來的菸葉是青綠色的,水分過多,需要進行脫水烘乾和晾曬的過程才能走到下一步。菸草廠裡的一位工人正在給火爐新增木柴,他頭頂上懸掛的綠色菸葉通常要用這種火爐烘烤11天左右。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工人正把菸草掛到曬菸房上。不知為何,當地人稱這種房子為“洛杉磯”(Los Angeles),也可能是荷蘭語、爪哇語的混合體吧,反正聽著很像。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當地的菸草廠裡有很多這種“洛杉磯”房形建築,每一幢都有100多米長,大約20米左右的寬度,高度12米,主要用於乾燥菸葉之用。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當菸葉子完全乾透之後,就會被送進加工廠裡被切碎做成雪茄煙絲。據說,這間當地最大的雪茄工廠還是百年前一位荷蘭商人親手所建,在印尼宣佈獨立之後,殖民者紛紛退走,偌大的工廠就被輕而易舉地充公成了“國有企業”(PD Taru Martani 公司),這裡生產的雪茄煙不僅僅在亞洲各地銷售,甚至還被出口到了歐洲各國。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這是一架荷蘭殖民時期的菸絲測量工具,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至今運作良好,分毫不差。本來這已經是夠格進博物館的古董了,但雪茄廠卻還在每天使用它。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透過工廠的鐵網,可以看到一些印尼女工正在給乾燥的菸葉分類,可能雪茄煙絲也會根據不同指標分成三六九等?這個還不太瞭解了。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工廠裡的講解員說,這是荷蘭殖民時期的一把剪刀,如今每天還有人在使用它!雖然已經好幾百年了,但我卻一點也看不出來它的“老態龍鍾”,不得不佩服荷蘭人的工業水平之高超。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一名工人正在對加工好的雪茄進行最後的質檢流程,他會把不合格的次品挑出去,好的留下來分類處理。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這個可能是一間賬務室,講解員沒有多說,但裡面那位女工看上去正在梳理一些報表。這熟悉的一幕,讓我想起了我們小時候常見的中國80年代時期的工廠辦公室情景。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PD Taru Martani生產的每支雪茄煙上都會貼上專屬的品牌商標。

探訪亞洲最大雪茄工廠:殖民時期的工廠技術和裝置,至今還在用

在這家名叫PD Taru Martani的國有雪茄公司裡工作的絕大部分是女工。解員透露,女工的日常月收入在900元~1300元人民幣左右,如果勤奮能吃苦,可以賺到1500元以上的水平,這要比當地其他工種的收入高不少了,所以每個人都很能吃苦,擔心失去這份待遇豐厚的工作。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