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恨不相逢未嫁時,作者張籍當時在追求誰?

恨不相逢未嫁時,作者張籍當時在追求誰?

節婦吟寄東平家李司空師道張籍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痴纏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是一首以節婦作比況的政治抒情詩。

節婦吟,張籍自創新樂府。李司空,李師道當時為平盧淄青節度使,加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駐東平,割據一方,權重一時。

恨不相逢未嫁時,作者張籍當時在追求誰?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中央大權削弱。當時一些藩鎮網羅人才,欲與中央抗禮;許多士子依附藩鎮,以為進身之途。

李師道約於順宗永貞元年(805)聘引張籍,張籍主張統一,反對藩鎮割據,並寫此詩以節婦情事的比興手法,斷然拒之。

開頭兩句,寫“君”對“妾”的用情,特贈“雙明珠”為信物,見出用情之厚。一個“如”字下得好,寫出君非“義”也,暗含譴責。

“感君”二句,寫女子對“君”之用情的成功。此寫對非“義”之情而感動,正表現了“情”與“理”的矛盾。

“妾家”二句,寫女子家中富貴,丈夫地位赫赫。古人常以夫比君,以妾比臣,誇夫是守夫婦之道的遁詞,在此表達了詩人決心守君臣之道。此又以“理”勝於“情”,詩意上又一個轉折。

恨不相逢未嫁時,作者張籍當時在追求誰?

“知君”二句,文意有起伏波瀾。“知君”句是對上一句守夫婦之道的一個轉折,又以“情”勝“理”,下句又說與丈夫“同生死”,此又一轉折,終竟理智戰勝感情,最後以還珠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的纏綿情語作結。

此詩採用樂府體,塑造人物細膩生動,心理刻畫入微,內心中“情”與“理”的鬥爭激烈,終以理勝,而“情”卻纏綿,行文轉折起伏,跌宕有致。

而通篇均是比況,正如清人王堯衢所言:“此張籍卻李師道聘,託言如此。”

可見詩人張籍當時並不是困惑於自己的感情生活,只是用這樣煽情的話表達自己的政治方向。詩人還是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的。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兩句詩在現代通常用來拒絕別人的表白,用來表達感情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妥。拒絕別人的表白時,可以用這句,顯得比較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