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有何講究?步入職場者值得一看

引言孔子曾於《論語·先進》中說過:“過猶不及”,意思是如果我們把一件事情做得過了頭,那麼其實和做得不夠是一樣的效果,都不太合適。可是為何會“過猶不及”呢?據西漢中期的禮學家戴德的《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記載,子張曾經問孔子該如何做官從政時,孔子的言論便為“過猶不及”做出瞭解釋——“水至清則無魚”。01“水至清則無魚”後來成為了漢語成語,經常被我們所使用,但其實這句成語還有著更為精闢的、教我們如何為人處世的下半句,只不過很少為人所知,那就是:“人至察則無徒”。繼戴德之後,東漢著名的史學家班固也於《漢書·東方朔傳》中有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記載。那麼“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講了什麼道理,有何講究?對此專家表示,這是先輩的處世秘訣,步入職場者值得一看。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有何講究?步入職場者值得一看

▲清水無魚照片所謂“水至清則無魚”,是說如果河裡的水太清澈了,那就會沒有魚在其中生存。這聽起來似乎很奇怪:眾所周知,水質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水生動物是否能夠在其中生存,一旦水源受到汙染,水就會變得渾濁不堪,水中生物受到的危害就越大也越難以存活,反之水越清澈就代表著水質越好,水中生物受到的危害就越小。因此,怎麼會說“水至清則無魚”呢?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有何講究?步入職場者值得一看

▲水中各式各樣的魚照片事實上,水質很好的時候固然適合水生動物生存,但是因為很多魚類都是以水中的微生物為食,水太過清澈的話就代表著水裡沒有了食物來源,自然就不會有魚類生存了。除此之外,如果水過於清澈,人們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水中的魚類,然後進行大肆捕撈,這也是“水至清則無魚”的一大原因。到了如今,人們便將“水至清則無魚”這種現象用來比喻對人或者對物的要求不可太高,否則容易適得其反,並以此告誡那些太過苛責和嚴厲的人,他們如此行事會讓別人不願意與之打交道。02至於“人至察則無徒”中“察”的意思是精明,而“徒”的意思是同類、夥伴,解釋為人一旦太過精明就容易沒有夥伴。雖然我們總是說做事要認真,要面面俱到、一絲不苟,但還是那句話:“過猶不及”,在很多時候我們還是需要留有一定的餘地,不能時刻都非常精明,像那些看起來精明的人往往並不怎麼精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有何講究?步入職場者值得一看

▲夥伴互相幫助照片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在為人處世之時絕對會給自己留下一些空間,否則凡事盡力做絕之後,如果遇到了緊急的情況便沒有了迴旋週轉的空間。除此之外,我們在影視劇,亦或是自己工作之時也能發現,領導在批評下屬的時候總是給了“巴掌”之後馬上又喂“甜棗”,又或者是對於下屬的一些小錯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的人才是大智若愚,也是我們常說的難得糊塗!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有何講究?步入職場者值得一看

▲上司教訓下屬照片當然了,難得糊塗並非是一直糊塗,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還是要把握好一個度,也就是原則。雖然太過精明就容易沒有夥伴,但並非要一味地不察,千萬不能為了獲得夥伴而放下自己的原則。究其原因說到底還是“過猶不及”,畢竟事情的好壞是會在特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總的來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既然是出自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之口,那肯定包含著儒家的“中庸”思想。我們要中道而行,不偏不倚、不走極端,為人處事都要保持中正平和這樣才能夠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尤其是出身社會步入職場的人尤得注意。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有何講究?步入職場者值得一看

▲孔子雕像“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短短十四個字不僅體現了古人對於自然現象細緻入微的觀察,更是體現了古人的生活智慧,濃縮了關於人生的道理和真諦。這句話可謂是微言大義,實在值得我們牢牢銘記於心,並且身體力行將其用於日常的生活之中,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少去很多煩惱,也才可以更加順利。結語我國“二十四史”之一《舊唐書》中的《魏徵傳》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著名言論:“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雖然因為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導致古人對於世界的認知已經落後,許多當時總結的經驗也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但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以其為鏡,時時反省自己為人處世之時存在的問題。參考資料:《論語·先進》《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漢書·東方朔傳》《舊唐書·魏徵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