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半部論語治天下,文化水平不高的趙普,卻引導北宋走向文官治國

“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是北宋開國名相趙普。但在實際上,它是後世誇張的說法,表達了兩層意思:

趙普作為宋初名相,他的文化水平比歷朝歷代的頂級同行低得多,研修《論語》已經是他的天花板;

趙普不是儒生,但他的治國思路、提出的種種舉措,為北宋蓋上了儒家治國的烙印,彷彿是《論語》在現實中的實踐。

這種看似刻薄的評語,是趙普獨特之處的真實反映。

半部論語治天下,文化水平不高的趙普,卻引導北宋走向文官治國

趙普並非出自書香門第、世家大族,原本只是幽州的普通人家。幽州歷來是北方軍事門戶、民風彪悍;中唐之後,這裡作為河北三鎮之一的根據地,更是長期兵荒馬亂,文學之風並不盛行。

五代十國的後唐時期,幽州大將趙德鈞連年用兵,攪得百姓越發苦不堪言,於是趙普家舉族搬遷,輾轉遷徙到洛陽。在這裡,趙普的人生迎來了首次轉機:他為人忠厚老實、沉默寡言,被當地豪族看上,迎娶了鎮陽魏氏的姑娘為妻。

到了後周期間,趙普入仕,後經宰相範質舉薦擔任了軍事判官,在趙匡胤之父趙弘殷手下當差。由於他們都出自幽州,而且均姓趙,逐漸熟絡了起來,趙弘殷甚至把趙普當作自家人看待。

由於這層關係,加上趙普極有頭腦、看事精準,慢慢地受到趙匡胤的重用,擔任了他的掌書記,是名副其實的心腹、親信。

半部論語治天下,文化水平不高的趙普,卻引導北宋走向文官治國

後來讓趙匡胤龍袍加身的“陳橋兵變”,正是趙普一手策劃、促成的。因此,他也成了北宋的開國功臣之一,當年被任命為右諫議大夫、充任樞密直學士,兩年後擔任樞密使、檢校太保,又過了兩年出任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即朝廷宰相。

終趙普一生,他曾輔佐宋太祖、宋太宗兩位帝王,三度為相,被公認為一代賢臣。

不過,與歷史上那些學富五車、才華出眾的名相不同,趙普讀書很少,並不是受過系統教育的儒臣;相反,他精於權謀、善於逢迎,與其說他是政治家,不如說其是謀略家,完全不符合人們心目中宰相憂國憂民、風清氣正的光輝形象。

不過,這並不影響趙普成為一名影響歷史的政治家。他有三大優點。

半部論語治天下,文化水平不高的趙普,卻引導北宋走向文官治國

第一,勤奮。

誠然,趙普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但他刻苦勤學、手不釋卷。後人說他只讀過一本《論語》,更多的是形容他的文化水平有限;但能長期在文人云集的北宋朝廷官居宰輔,充分說明他的學習能力、知識轉化能力遠超常人。從其後來為宋朝制訂的制度完全吻合儒家治國的思路來看,趙普顯然是以“勤能補拙”的方式,全面提升了自己的文化造詣。

第二,雖然富於權謀,但為政品德高尚。

雖然不是儒生出身,但趙普剛毅果斷、正直嚴厲的性格,卻與儒家賢相的標準不謀而合。

他勇於進諫,為了讓趙匡胤接受正確的建議,他不惜採取類似於“死纏爛打”的方式,對方若不接收、誓不罷休。史書中有個著名的例子:趙普曾想任命一個官員,趙匡胤不同意;但趙普堅持不懈、屢次就這事上奏,以至於趙匡胤暴怒之下、撕碎奏摺扔到地上。然而,趙普仍然不為所動,他一片片把奏摺粘好、再遞交,這種頑強的毅力終於讓趙匡胤讓步。後來的事實證明,趙普的這次人員任用是極為正確的。

趙普為政,主張獎懲分明、仁政愛民,他曾說過一番超出了時代侷限的精彩言論:“刑罰用來懲治惡人,獎賞用來酬勞立功者。刑罰與獎賞,是天下人的刑罰與獎賞,不是陛下一人的刑罰與獎賞”。

半部論語治天下,文化水平不高的趙普,卻引導北宋走向文官治國

第三,眼界過人、扭轉弊政。

宋朝立國之後,趙匡胤向趙普詢問如何徹底終結唐末以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趙普準確指出過去藩鎮勢力太強、君弱臣強的癥結,提出了“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以實現天下安定的思路。

隨後,在趙普的協助下,宋太祖著手構建起一個新的文官治理體系:

在中央組織架構層面,設副相、樞密使副與三司計相以分宰相之權,實現相互牽制,徹底改變了以往臣權的獨立性,使之必須依附於君權而運轉;

在軍事方面,“收廂兵之驍勇”、荒年招募精壯男丁,共同組成禁軍,將天下精兵都劃歸樞密院指揮。而樞密使只具備指揮權,禁軍的訓練則由馬、步軍都指揮和殿前都指揮負責,同樣建立起相互制約的體系。

在地方上,將許多舊的節度使調做它用,以文臣取而代之,剷除了武將弄權的土壤。同時,還規定由文人出任知州及副職通判,且賦予會籤權。如此一來,忠於皇帝的文職官僚集團徹底取代了武將群體。

半部論語治天下,文化水平不高的趙普,卻引導北宋走向文官治國

就這樣,北宋以全新的統治模式徹底終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自唐末以來首度實現了中原基本統一;在“以文治國”的基本思路指導下,遺失數百年的儒家治國思想再次被豎立。在這種體系下,宋朝科舉大興、理學出現,“滿朝朱紫貴,俱是讀書人”,中國古代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而推動歷史改變的頭號人物,就是被戲稱為“沒文化”的趙普。

然而,所謂有得必有失,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唐朝是“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宋朝卻“以文治國”,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趙普對兩宋進取精神的缺失負有一定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