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一座記憶大廈的修復

一座記憶大廈的修復

“這是一本歷史,一本關於人的記憶的歷史,一本關於地方院校建築學人的生命史述。”《海右名宿——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口述史》透過專業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開創了地方建築院校專業學科發展史研究之先河。

該書編者仝暉在後記中寫道:在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時間”本身是無意義的,只有當“此在”作為生存的“時間性”而存在,這段時光才具有了歷史性的光芒。在這一段熠熠閃光的歲月裡,“人”是意義的唯一賦予者。

該書的工作,始於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學專業辦學六十週年、城市規劃專業恢復辦學四十週年時的“尋找子昂”活動,“子昂”即伍子昂,中國建築教育的先驅者之一,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學專業的奠基人。在一手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匱乏的情況下,山東建築大學組織老師及校友,沿著伍子昂先生生前的足跡,在廣州、上海、濟南、青島、北京等其曾經學習、生活、工作過的城市中,遍訪其家人、朋友、同事、學生,透過口述歷史的方式,復原、再現他一生的版圖。在這部書中,伍子昂先生對山東建築大學乃至山東建設事業所作的貢獻得以首次完整且深度地呈現。

從草創期摸索中前行,到十餘年的動盪與沉寂,增設城規專業時“七條好漢”的艱難與熱情,再到建築學專業復招後於堅守中創新,學院發展進入快車道後的反思……在建築城規學院十四位老教授的訪談中,個人的成長與學院的建設發展緊密結合,兩條歷史的線性敘事線索,被放置在山東建築大學構成的歷史語境下,還原了時代變遷中老一輩知識分子為師、為學、為人的態度,以及六十年發展的艱辛歷程。

該書透過從半結構式到結構式提問,採用生命史述的方式收集本人、家人、朋友、同事、學生的口碑史料。在一年多的訪談、整理、撰寫、影像口述採集的過程中,口述團隊的師生共形成訪談逐字稿近百萬字、採集影音素材數百小時、照片數百張,建立起“建院口述史記憶庫”,記錄了老一輩建大人不畏艱辛、堅韌不拔的辦學歷程和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該書採用平實易懂、流暢親切的語言,力求真實生動,透過情景再現,返回歷史現場,發掘真實的歷史史實,凝練“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勤奮務實、博學創新”的地方院校建築學人的精神,建構專業記憶的多元圖景。

值得注意的是,當親歷者的聲音在歷史解讀中日益重要,當歷史的場景得以生動地再現,當普通人開始發掘那些隱藏的或未曾被講述的故事,開始關心宏大歷史敘事不屑於關注的細節時,史學的方法和技能依然不可替代。

在口述訪談的基礎上,對資訊進行審辨、分析、比較的環節亦不可或缺。該書透過收集歷史資料檔案、人事檔案、報刊、圖片、圖紙、照片、會議記錄、政府證明、私人日記等檔案史料,在不同來源的口碑史料之間以及口碑史料與相關有限文獻史料、檔案史料、實物史料之間進行多重互證,勾勒出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六十年發展的歷史豐富性。

這不僅僅是訪談,也是一座記憶大廈的修復,一次關於地方建築教育精神的尋根。在“尋找子昂”的活動中,海內外校友共同參與到尋找建築學奠基人伍子昂先生的足跡過程中,每個人都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了“局內人”,成為學院歷史書寫者,將自己在建大的時光雕刻成為這座記憶大廈的一塊磚。老一輩建築教育者的故事在溝通、理解、回憶、記錄、傾聽中,得以春蠶絲新、玉錦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