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這兩首唐詩神作,竟然是在科舉考場上寫的

在語文考試中,作文題都會要求“文體不限,詩歌除外”。相信不少人都曾為此頗感不平:憑什麼就不讓寫詩歌?但如果真的取消了這一文體限制,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會在考試時寫詩。

因為作文都有最少的字數要求,初中六百字,高中八百字,達不到就要扣分,而詩歌的語言是最簡潔凝練的,很難也沒必要寫到這麼多字。作文的題目也不適合寫詩,一般都是敘事文和議論文,而詩歌是偏於抒情的。另外,現在能寫出好詩的人也是鳳毛麟角。再加上詩無達詁,在評分上也很難確立一套統一的標準。

這兩首唐詩神作,竟然是在科舉考場上寫的

但在詩歌發展到頂峰的唐代,寫詩就曾經是一項考試。從唐高宗時期開始,科舉考試中的進士科中又增添了雜文考試,其中就有詩賦的內容。到了唐玄宗時期,在雜文考試中考詩賦就成了定製。由於主題和環境的影響,又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在考場上寫詩,就很難寫出佳作。

但也不乏一些大才子,偏偏就在科舉考場上寫出了唐詩神作,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兩首。

這兩首唐詩神作,竟然是在科舉考場上寫的

終南望餘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全唐詩》在收錄這首詩時注曰:“有司試此題,詠賦四句即納,或詰之,曰‘意盡’。”

祖詠參加省試時的題目是“終南望餘雪”,按照要求,應該寫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詩就交卷了。考官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沒寫完就要交卷,他只回了兩個字:“意盡。”就是說,這四句詩已經完整地表達了詩題的意思,不用再多寫了。

這兩首唐詩神作,竟然是在科舉考場上寫的

有人說祖詠就靠著這首格式不符合規範的詩中了進士,但根據《唐詩紀事》中的記載,他最後並沒有被錄取。不過,這絲毫不影響這首詩成為神作。

這首詩前兩句就緊扣詩題。因為是“望”,先看到的當然就是整體,即終南山北面的的秀美山色。接著,由整體到區域性,視角轉移到山頂的積雪上。雲霧繚繞,山峰若隱若現,因此積雪看上去就像是在雲端飄浮。一“浮”字,盡顯縹緲之態,如在目前。

這兩首唐詩神作,竟然是在科舉考場上寫的

第三句“林表明霽色”寫山坡上的樹林被積雪覆蓋,閃爍著夕陽餘暉。前三句寫的是“望”,最後一句寫的則是詩人的感受。俗話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再加上適才所望之寒景,就令人更增寒意了。

全詩雖然僅有寥寥四句,但可謂景足意盡,神韻十足,難怪王士禛在《漁洋詩話》中稱之為詠雪的“最佳”之作。

這兩首唐詩神作,竟然是在科舉考場上寫的

省試湘靈鼓瑟

唐·錢起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錢起被譽為“大曆十才子之冠”,他參加考試時的詩題是“湘靈鼓瑟”,出自《楚辭·遠遊》中的“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這是個傳說典故,相傳舜帝死後葬在蒼梧山,他的妃子因為哀傷而投湘水自盡,變成了湘水女神,常常在湘江邊鼓瑟,寄託哀思。

這兩首唐詩神作,竟然是在科舉考場上寫的

同樣,這首詩起首兩句就點題,說常常聽聞湘靈善於彈奏雲和之瑟。接下來的幾句就都是在寫湘靈鼓瑟的感染力,從側面突出湘靈鼓瑟之善,也寫出了湘靈鼓瑟的內涵。詩人發揮想象力,把湘靈鼓瑟背後的情感寫得纏綿悽惻。

特別是最後兩句,可謂千古絕唱。寫曲終之後卻不見人,只有江邊的幾座青色山峰。戛然而止,轉折突然,一下子由虛到實,極富張力。曲終之後的景象十分開闊明朗,讓人恍惚,思索和回味,彷彿湘靈哀慼之音已融入山水之中。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