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拜石博物館的“留言本”之五——“超越太多博物館了”

作者:賈長華

在拜石博物館《天造山石入畫來》部分,展示了以天然形成山形石為素材,創作的一幅幅中國山水畫,別開生面,別具洞天,給人們帶來了驚奇和驚喜。

對此,一個署名“考古系學生”的觀眾,於2021年6月25日在“留言本”寫下這樣的感慨:“無需花裡胡哨的展覽設計,一個石頭配一幅畫,已經足夠精彩。超越太多博物館了。”(見圖1)

拜石博物館的“留言本”之五——“超越太多博物館了”

類似這樣的留言還不時出現……

一個署名“瀋陽市人”的觀眾留言:“館藏很雅緻,有看點,很藝術,石與畫相得益彰。”(見圖2)

拜石博物館的“留言本”之五——“超越太多博物館了”

一個署名“郭寶傑”的觀眾,於2020年11月3日的留言:“以小畫大,氣勢磅礴。”(見圖3)

拜石博物館的“留言本”之五——“超越太多博物館了”

一個署名“王鳳琦”的觀眾留言:“文化大餐,美化心靈。”(見圖4)

拜石博物館的“留言本”之五——“超越太多博物館了”

一個署名“李燕”的觀眾,於2020年11月3日的留言:“如入仙境。”(見圖5)

拜石博物館的“留言本”之五——“超越太多博物館了”

如此等等,不勝列舉。

為何能帶來這樣的驚奇和驚喜呢?

拜石博物館的山形石,不論群峰或孤峰,不論高聳或低矮,不論綿延或橫斷,決非“似像非像”——說像只是“有一點兒”,說不像也“過得去”,而是“極其相像”。

拜石博物館的“留言本”之五——“超越太多博物館了”

進一步講,這些山形石就是大自然中壯麗、壯觀、壯美山景的“縮影”!

於是,一些著名畫家對山形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以山形石為素材,進行了中國山水畫的創作……

中國山水畫的創作,不像西畫那樣追求“真”、追求“像”,而是追求一種“意境”。

拜石博物館的“留言本”之五——“超越太多博物館了”

就藝術而言,“意境”是指主觀思想感情與客觀景物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在這裡,“意”——主觀思想感情,與“境”——客觀景物,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意”與“境”的關係,一般來說,“境”是基礎,脫離了客觀景物,主觀思想感情也就是無以寄託;但“意”也非常重要,是經過一番思考之後,融入主觀思想感情的反應,往往抓住最能喚起情感的特徵,讓人們產生強烈的共鳴。

所以,中國山水畫的創作,不是機械地、原封不動地描繪客觀景物,通常總是“感情用事”,是在以情取景,是在借景抒情,是在寄情於景……而“感情用事”的過程,就是按照主觀意圖,透過孕育的情感,去創作“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作品,由此產生引發人們共鳴的感染力。

這就是所謂的“心匠自得為高。”

然而,以山形石創作中國山水畫,就不是這樣了。

目前,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中國山水畫,在悠久的中國山水畫史上未曾見過,在當今的中國山水畫中也未曾見過,具有“極其強烈的特殊性”,是藝術上一個全新的探索。

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中國山水畫,應當堅持兩個原則:

其一,源於山形石,必須寫“實”,要“實到極像”。

拜石博物館的“留言本”之五——“超越太多博物館了”

這些山形石未經任何人工雕琢,都是天然形成,又是大自然中壯麗、壯觀、壯美山景的“縮影”。因而,要懷著對大自然的一種“敬畏”,實實在在地還原於山形石的原貌——還原於原形態,還原於原色調,還原於原紋理,一定要做到“極像”。

其二,高於山形石,以山形石為中心,營造一種“虛”的氛圍,要“虛到極致”。

拜石博物館的“留言本”之五——“超越太多博物館了”

在山形石的周圍,可以敞開心扉去構思,努力形成更為豐富、更為精彩的畫面,在虛構過程中,將主觀思想感情融入畫面中去,盡顯情景交融的“意境”。

總之,既“源於山形石”,又“高於山形石”,實現二者有機的統一,就能讓這一獨有的中國山水畫大放異彩,併產生一種震撼。

一些著名畫家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的一幅幅中國山水畫,都別具一格,各具特色。尤其要指出的是,著名畫家陳鋼在拜石博物館所藏奇石中,遴選20塊泰山石、英德石、八音石、九龍壁石、貴州青石、木化石等,創作20幅中國山水畫。

隨後,在拜石博物館舉辦了“天造山石入畫來——陳鋼中國山水畫展”,在社會上一度引起廣泛的反響,甚至被美術界權威人士稱為“轟動津門的畫展”。

拜石博物館的“留言本”之五——“超越太多博物館了”

這是因為,以大自然中山水為素材的中國山水畫,流派紛呈,風格迥異,作品數不勝數,更不乏佳作、名作。然而,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的中國山水畫,卻鮮有見到,堪稱“獨樹一幟”。

當然,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中國山水畫,還僅僅是一個開端。這是在做前人未做的事業,還要不斷地進行深入地探索,深入地研討,深入的實踐……要讓更多的畫家投入這種創作之中,逐漸創立中國山水畫史前所未有的一個流派——山形石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