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祭侄稿亂糟糟的,我看不出哪裡好!”,那是因為你不瞭解這些!

一、留言中的異議最近瀏覽網友留言看到這則留言:恕我眼拙,祭侄稿好在哪裡我看不出來!這句話顯然是針對顏真卿《祭侄稿》的藝術性提出的懷疑。

“祭侄稿亂糟糟的,我看不出哪裡好!”,那是因為你不瞭解這些!

當然,我尊重任何對於藝術不同的意見,也尊重上面那個網友對於自己藝術喜好的看法,畢竟有時候,“吾之蜜糖,彼之砒霜”,我們不能強求任何人對於一件藝術作品或者說任何一種思想、任何一種人物持有絕對肯定、崇拜的態度,歷史早已證明,無論任何人,任何事,一旦走向了強制的極端化,就會走向無限黑暗。但是這種肯定、崇拜的態度是無所謂正誤的,只要不是強制的,我們自然不反對。但是,針對顏真卿書法《祭侄稿》這種論調,我就必須要說說了:顏真卿的書法根本毫無藝術性可言,寫的潦草,亂糟糟的,一點美感都沒有!我對於這位朋友的喜好是沒有任何反對意見的,假如這個世界上有一百個不喜歡顏真卿《祭侄稿》的理由,那麼上述理由無疑是最蹩腳的一個。

“祭侄稿亂糟糟的,我看不出哪裡好!”,那是因為你不瞭解這些!

我必須在強調一次,我只是在盡力闡述這個理由不成立的地方,而不是對這個論斷提出者的一個觀點上的否定。而且這個問題的闡述,也關切到我們如何去鑑賞藝術作品。二、欣賞的根本原則在所有的人類活動中,對於鑑賞其實是一個比較高階的活動。從本質上來說,鑑賞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如果友情和愛情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其他一切活動是人類對於現實世界真實存在的人所產生的情感交流的話,那麼鑑賞,它相對於我們前面說的友情、愛情而言,是對過去的藝術家的一個情感的互動作用。也就是說它只存在於創作者和欣賞者之間,除了唯一可以與他們聯絡起來的藝術作品之外,不存在另外可以藉助的媒介。但是我們在與存在於現實社會的人打交道的時候,是可以交流的,是可以透過語言、神態、外貌打扮,甚至是一些江湖流傳的八卦小道訊息獲得相關人物的資訊,依據這些資訊,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對方的過往,知道對方做出當前選擇和判斷的依據是什麼,並能依此理解他們,尊重他們,從而與他們感同身受,達到情感的共鳴。

“祭侄稿亂糟糟的,我看不出哪裡好!”,那是因為你不瞭解這些!

構成上述一切情感交流的基礎,是資訊和背景的瞭解。但是在鑑賞活動中,上述需要了解並且做出判斷的一切背景是缺失的。也就是說我們無法輕易的獲得一個離我們相去甚遠的古代先賢所有與之相關的生平細節。因為這既是對欣賞者自身的一個學識提出的一個高的要求,而且對於久遠歷史人物的細節記載要求也是相當之高。在鑑賞的時候,我們更多是直接面對藝術作品。如果對創作藝術作品的人缺乏了背景瞭解,一切再有說服力的理由也只是空談。因此,我們在面對一件藝術作品時候,如果缺乏對這個人物的瞭解和認識,貿然做出判斷,必然會出現種種誤解。

“祭侄稿亂糟糟的,我看不出哪裡好!”,那是因為你不瞭解這些!

而造成這種誤解的,不就是我們缺乏對於人物的瞭解嗎?我們之所以覺得了解一個現代人比了解一個古代人容易,是因為我們對於現代人有關資訊的來源和數量要比古人有關資訊的獲取容易的多。而辦公室八卦明顯就是最容易獲取身邊資訊的來源之一。但是辦公室永遠不會談起一個古人的八卦,這既不會引起其他人強烈的興趣,而且本身似乎也對一個人眼前的人際關係改善和利益沒有任何好處,當然炫耀才能的人除外。因此,在面對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最明智、最好的方式就是要這個人有足夠的瞭解,做到深入靈魂的境界,才能真正欣賞理解藝術。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所要闡釋的道理核心。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幾乎很難做到這點了。

“祭侄稿亂糟糟的,我看不出哪裡好!”,那是因為你不瞭解這些!

三、你在用你瞭解的一切去理解一切我們所談論的這個鑑賞原則,其實是適合所有藝術作品的鑑賞的,不管你對哪一個作品,都要如此,而且這也僅僅是鑑賞活動最基本、最基礎的一個工作。有些人會說,你說這些東西幹嘛,我才不管,有些藝術作品,甚至流行文化,我不需要理解很多東西,就能看懂並且欣賞,包括一些反映古代的文藝作品,我都能懂啊,你說這些我感覺就不重要。

“祭侄稿亂糟糟的,我看不出哪裡好!”,那是因為你不瞭解這些!

確實,對於一些流行作品,我們當然不需要做這麼深入了的瞭解就能懂。比如最近熱播的諸多宮廷宮鬥劇《延禧攻略》《如懿傳》等作品,我們很容易看懂。但是之所以這些作品我們溝通起來毫無障礙,就是因為他們只是假借古裝、歷史的外衣來演當代人的生活,其中各種情節和人物設定幾乎是現代中國社會中每一個權力機構和當代社會觀念的一個生動縮影。再加上中國深厚的源遠流長的權謀文化作為語境闡釋,理解這些影視劇幾乎是毫無障礙的。因為這和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優秀”藝術作品中,將善於把弄權術和偽善作為最高的讚揚一樣,每一個宮鬥劇最後,主角總是那個笑到最後,手段同樣毒辣人,這或許才是該劇最想要讚揚的人物,這難道不和古代傳統歷史演義小說中所要表現的一模一樣嗎?可見,以此濫觴而成為中國權謀文化的源頭,實在是實至名歸的。

“祭侄稿亂糟糟的,我看不出哪裡好!”,那是因為你不瞭解這些!

所以,你只是不知不覺的用自己已經知道的背景去理解你看到的一切,這並不能說明了解背景、語境等行為是理解文藝作品的非必要環節。因此,對於那些象徵意義濃厚、抽象色彩較濃的藝術作品,更是如此。比如西班牙藝術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如果不去了解這幅偉大藝術作品所創作的背景的話,那麼看到這幅作品,你大概會以為畢加索是個瘋子和騙子,而且他大多數作品都是這樣。

“祭侄稿亂糟糟的,我看不出哪裡好!”,那是因為你不瞭解這些!

包括梵高,他的畫作也是如此。其實早在中國戰國時期,儒家在戰國時期最重要的聖人孟子就早已經在他的著作《孟子》中提出了相似的觀點,也就是知人論世說。以至於到了後來,中國書法史上根據此說演變而成的“書如其人”也是這個觀點拓寬延展的結果。四、祭侄稿回過頭來,我們再談《祭侄稿》。前面說到,有些人認為《祭侄稿》潦草,毫無美感可言。但是我的觀點恰恰相反,即便是有任何理由來表達對《祭侄稿》的不喜歡,也不應該是這一條。因為這一條正是顏真卿《祭侄稿》的高明之處。而要想理解這一點,其實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要做到“知人論世”,要了解作者在創作的背境和狀態,只有這樣才能理解《祭侄稿》高明所在。

“祭侄稿亂糟糟的,我看不出哪裡好!”,那是因為你不瞭解這些!

關於闡釋《祭侄稿》創作的特殊性,實際上我說了已經很多次了,也非常簡單,就是顏真卿在安史之亂後,他為了紀念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侄子所做的一個書法作品。在這幅作品中,顏真卿用如此凌亂的筆畫、潦草的字跡其實恰恰表現他的內心悲痛。相反的,我們如果他把這幅作品寫的和《蘭亭序》一樣和煦秀美的話,這其實是不符合作者心境的。

“祭侄稿亂糟糟的,我看不出哪裡好!”,那是因為你不瞭解這些!

而之所以會造成“因祭侄稿筆跡混亂而對其評價低”的現象,自然評價者自己缺乏這樣的背景瞭解是分不開的。當然如果你瞭解完這一點之後,仍然不喜歡祭侄稿,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藝術喜好不一,我們是尊重各自的喜好的。

“祭侄稿亂糟糟的,我看不出哪裡好!”,那是因為你不瞭解這些!

總之,在藝術活動中,藝術創作不應該只是藝術家一個人的的工作,而藝術家在創作完成藝術作品之後,其工作並未完成,這個未完成的工作,就應該交給如果缺乏相對應的欣賞者,那麼這樣的藝術作品,即便是採用了多麼高超的技巧,也無濟於事。同樣,作為欣賞者,你並不是完全有理由去懶惰和不做功課的,如果只想流於膚淺的理解,到也未嘗不可,但是假如真正相想與古人、和藝術家進行靈魂級別的交流和對話,就必須要深入探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