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玄機妙算:看似複雜的《易經》,核心精髓就三句話

玄機妙算:看似複雜的《易經》,核心精髓就三句話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順天應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結語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的核心思想即為陰陽辯證法的觀點。陰代表大地、柔弱,陽代表天空、陽剛,陰陽交織在一起則會生成萬事萬物。

《易經》蘊含的道理與自然的法則息息相關,人順應自然法則,會事事得到自然的助力,如反其道而行之,則會咎由自取。

《易經》整體看似複雜,但其中核心精髓就三句話,如能悟透其中的大智慧並身體力行,也許你的人生就此改變!

玄機妙算:看似複雜的《易經》,核心精髓就三句話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現代解讀《易經》的很多書,解釋此句為:來自老天的保護,這樣就會吉利,沒有什麼不利。

其實這樣的釋義是錯誤的。因為老天不會幫助任何人,因為一旦幫助了,老天就有了私心,有了私心還談何公正公平呢?人們相信老天爺,就是因為老天爺鐵面無私。

正所謂“天道酬勤”,自立、自強,老天才會幫助你,也就是“天助自助者”,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它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被無數人的經驗所證實。

還記得歷史上經典的“赤壁之戰”嗎?

曹操經過官渡之戰、北征烏桓統一北方後,親領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企圖一舉消滅劉表與江東孫權,統一天下。

劉表恰在此時病死,其次子劉琮軟弱無能,主動投降曹操。劉備事後知道很氣憤,但為避免陷入孤立,只好棄樊南逃。

曹操奪得荊州的訊息傳到江東,孫權的大臣們慌作一團,紛紛請降。而年輕的周瑜,在孤立無援的處境下,全面分析曹操遠來的各種弊端,一語定乾坤,西聯劉備,北拒曹操。獻連環、施苦肉、使反間、用詐降,一夜赤壁火,千秋碧水江,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自強的周瑜也為後人留下了一段“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秋神話。

老天只會幫助努力的人,吉凶也完全取決於自己。我們一生都在追求大吉大利,但人所有的追求,都在於自己,而不在別人,靠別人只會增加變數,反而無從依賴。

凡事依靠自己,才能走得更遠更久!

玄機妙算:看似複雜的《易經》,核心精髓就三句話

玄機妙算:看似複雜的《易經》,核心精髓就三句話

《易經》革卦曰:“順乎天而應乎人”。所謂順天,就是按照天道去辦事,尤其是自己能力還不夠的時候,就要順從天道,響應大眾。發現身邊的大勢並且善於觀察周邊的風俗,然後迅速地融入進去,而不是在一旁指手畫腳,格格不入。

歷史上著名的“商湯革命”即是“順天應人”之舉。

夏朝末年,因統治者“桀”的殘暴統治,民心漸失,商部落的首領商湯王意識到滅夏而拯救天下的時機到了。

商湯對內實行勤政薄廉、體恤民情的政策,人民生活安定,物資積累日益豐富;對外於其它部落各諸侯講仁義,經常幫助有難的鄰邦。同時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對有才學而奴隸出身的伊尹不僅不岐視,還大加重用,破格提拔為右相;在伊尹與左相仲虺的輔佐下,一邊用仁德感召諸侯,一邊用武力剪除夏王朝的羽翼。

歷經11次戰爭,商湯逐步征服了夏朝的多個屬國,後利用有娀氏的反叛,在夏桀眾叛親離之際,商湯決定正式興兵討伐夏桀,發表檄文:“並不是我要造他的反,而是上天認為夏桀的罪惡太大了,命我討伐他。”檄文使大家認為是天要滅夏,極大地振奮了士氣。

鳴條之戰,商湯部隊一舉滅夏,建立商朝。由於商湯以武力滅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武力改朝換代,打破了國王永定的說法,從此中國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

在人世間,明白世故、洞察人倫也是順天應人的一種表現。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知道與人為善,擅長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但切記不可丟掉做人的原則與底線,這才是真正的理解“順天應人”的內涵。

順天就是藉助外物達到自己的目的,荀子在《勸學》中曾說“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藉助馬車的人,並不是他腿腳飛快,但是卻能到達千里之外;藉助船舟的人,並不會游泳,但卻可以橫渡大江。其實人和人的資質都是相同的,所謂的聰明和智者,只不過是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玄機妙算:看似複雜的《易經》,核心精髓就三句話

玄機妙算:看似複雜的《易經》,核心精髓就三句話

《周易繫辭下》曰:“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意思是:神農氏壽終,黃帝、堯、舜氏興起,伴隨社會的演進,他們對舊時的制度、農作方法進行融通變革,使民眾不鬆懈懶惰;神奇巧妙的變化,讓民眾感覺變化很適宜他們。易學的法則就是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發生變化,變化則通達,通達後則能長久。

《易經》很多時候都在強調一個“變”字,“變”的目的是為了不變,但不變就會出現很多弊端,所以變與不變相互的轉化,正如同陰陽不斷交融一樣。

合理的變化,就是去找尋陰陽平衡點,我們遇到困難時,就會自發地去處理這些問題,這就是努力去改變,試圖去尋找平衡點的過程。

窮則思變、變通而圖存是從古至今的中國智慧,歷史上著名的幾次“變法運動”即是最好的解釋!

1、 商鞅變法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最初只是一個邊陲小國,秦孝公立志變法圖強,商鞅變法揭開序幕。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舊制被徹底廢除,秦國逐漸從最弱的國家成為戰國最強的國家。經秦孝公鼓勵變法後,秦國後來的掌權者皆沿襲商君制度。秦王嬴政即位後,先後滅六國,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最終統一天下。

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論衡》評價曰:“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2、 王安石變法

11世紀的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內憂外患,冗軍冗官,財政入不敷出,大宋王朝面臨著徹底走向衰敗甚至滅亡的局面。

王安石變法,推崇“變通”精神,出臺措施不是基於“祖宗成法”,而是根據現實情況提出革新策略。變法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因變革過於直接激烈,王安石最終因饞言被罷免,但其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而宋神宗後來繼續擔當起變革的大任。

3、 戊戌變法

清朝末期,西方列強入侵中國,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

1898年,清末光緒皇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倡導下,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戊戌變法。維新派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為依據,提出了“變者,古今之公理也”,闡述變法圖存的道理。

戊戌變法雖然最終因慈禧太后的流血政變而終結,但它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

道法自然,其實自然也早已告訴我們,該如何在窮困之境中自處。做人做事當如水,水的智慧在於變通,遇石則分、遇瀑則合、遇寒則冰、遇暖則融,最終匯成大海。

人生天地間,以堅守取生命的堅韌,以變通求前行的持久,方能行穩致遠。

玄機妙算:看似複雜的《易經》,核心精髓就三句話

《易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漢族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與對易道精神的精髓解讀與時代應用息息相關。

作為個人而言,如能深刻領悟本文所述易經的三句核心精髓,人生也定當無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