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二單元測試題

1、 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1。 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保留著猿的特徵、能夠製作工具和使用火的我國已知最早的古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 《舌尖上的中國3》的熱播,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美食的關注。距今約七八千年,位於浙江餘姚地區的原始居民的主食是

A。水稻 B。小麥 C。粟 D。玉米

3。距今約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華大地上星羅棋佈。代表當時生產力最高水平的生產工具是

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二單元測試題

4。每年清明節,全國各地的民眾和海外赤子紛紛前往黃帝和炎帝陵進行祭奠拜,表達對炎、黃兩帝的景仰之情。後人尊敬他們主要是因為

A。教人們挖井,發明車船B。是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C。發明農業和醫藥D。打敗蚩尤

5。下列人物中,具有“部族聯盟首領”與“奴隸制國家國王”雙重身份的是

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二單元測試題

6、初一(3)班一位新同學在做自我介紹時說:“我的姓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的名稱是一樣的。”試判斷他的姓是

A。秦 B。商 C。周 D。夏

7、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是以夏朝建立為標誌的。那是因為夏朝

A。 進行了變法B。組建了政府和軍隊,並制定刑法C。實行了王位世襲制D。產生了封建制度

8、帝王世代沿襲的王位世襲制在中國延續了近四千年,父子相傳、兄終弟及……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這種制度開始於

A。舜傳位於禹B。禹傳啟,家天下C。堯傳位於舜D。黃帝部落打敗炎帝部落

9。位於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文化遺存距今約3550-3850年,相當於古代的夏商時期。以下文物中與二里頭文化處於同一歷史時期的有

A。半坡人面魚紋彩陶盆B。骨耜C。司母戊鼎D。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10。下列對下圖實物表述不正確的是

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二單元測試題

A。多為占卜記錄B。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C。反映了夏朝歷史D。在河南安陽大量出土

1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證明我國商周時期

A。奴隸制的高度發達 B。原始農耕文明出現C。奴隸的命運十分悲慘D。青銅工藝水平高超

12。“明君興國,昏君誤國。”下列有關夏、商、周君王的敘述對應正確的是A。周文王-涿鹿之戰,滅商建周B。商紂-任用賢臣,建立商朝C。周幽王-專斷橫行,國人暴動D。夏桀-荒淫無度,暴政亡夏

13。下列與夏商西周時期的史實不符的是

A。禹建立夏朝,定都陽城B。湯起兵滅夏桀,建立商朝C。周武王伐紂,滅商建西周D。周平王伐周幽王,建立東周

14。根據分封制,諸侯必須對周天子承擔一定的義務,主要包括①按田畝納稅②擁戴周王為共同的天子③定期朝見周王④貢獻財富和特產,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陝西出土的大盂銅鼎銘文記載,周康王一次賞賜盂1 709個奴隸。據此銘文判斷,盂受賞賜時的身份是

A。周康王的嫡長子B。大地主C。自由平民D。大貴族

16。下列反映西周歷史的電影場景,明顯不符合史實的是

A。周王使用青銅器祭祀B。奴隸使用鐵農具生產C。王宮中擺放著一件玉器D。都城鎬京商業繁榮

17。據記載,春秋時期魯國向周天子朝貢7次,其中魯國國君親自去的有三次。同時魯國卻朝齊11次,朝晉20次。這說明

A。魯國定期向周天子納貢B。天子依附於諸侯C。魯國主動與齊晉交好D。周王室地位衰微

18。閱讀小明同學繪製的中國歷史朝代(時期)更替示意圖(區域性),其中空白處應該是

A。 夏朝 B。商朝 C。戰國 D。東漢

19。戰國時期,社會風雲激盪,戰火連天,出現了七個主要的諸侯國,其中位於最南端的是

A。 秦國 B。魏國 C。齊國 D。楚國

%1。 《三字經》中有云:“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現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後勝出的諸侯國分別是

A。 齊桓公、齊國 B。晉文公、齊國 C。齊桓公、秦國 D。楚莊王、秦國

%1。 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推行改革,提振國力。這件事發生在

A。秦朝 B。西周 C。春秋時期 D。戰國時期

22。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驟增,下列哪些變法內容最能體現商鞅“富國強兵”的方略

A。編定戶口,獎勵打仗有功的人B。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建立縣制C。建立縣制,編定戶口D。鼓勵農民開墾荒地,獎勵打仗有功的人

23。《史記·商君列傳》載,“集小郡、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共)三十一縣。”材料反映了當時

A。實行分封制B。建立縣制C。確立禪讓制D。推行郡國並行制

24。改革常常伴隨著利益格局的調整。按照商鞅變法的規定,應該獲得獎勵的人有

①勤於耕織的人②經商的人③戰場立功的人④固守傳統的貴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四川灌縣都江堰二王廟有楹聯“六字炳千秋,十四縣民命蒼天,盡是此公賜予;萬里歸一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楹聯裡的“太守”是

A。大禹 B。李冰 C。管仲 D。商鞅

26。學習歷史必須分清歷史事實和歷史評價,下列屬於歷史觀點的是

A。約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B。西周初年共分封71國,其中同姓諸侯40國C。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領域廣泛使用鐵器和牛耕D。雖然商鞅受“車裂”之刑而死,但他仍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

27。下圖所示內容中的“聖人”是指

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二單元測試題

A。 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子

28。學習“百家爭鳴”知識後,同學們在討論本班任課教師的管理風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語文趙老師善於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頗有儒家真諦②數學錢老師深入瞭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範③物理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風格④英語李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

%1。 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國家②東周與西周並存,一個在東一個在西③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東方大國④兼併戰爭給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但從客觀上看也有利於統一

A。 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 以下是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徵示意圖,圖示中“大變革”處的內容應是

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二單元測試題

A。 國家產生 B。文明起源 C。政權分立 D。社會轉型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有3小題,31題13分,32題13分,33題14分,共40分)

%1。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展。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內部大小血緣集體之間以及個人之間,關係平等和睦。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材料二:在郭家莊發掘160號商代墓,出土青銅禮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徽文字,還有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件青銅器和900多枚銅鏃……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較高的武將。 ——《新中國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呂氏春秋》中指出:“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遲也。”所謂“公作”,就是指奴隸在井田上的集體耕作,“分地”則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這反映了沒落的奴隸制與新發展起來的封建制之間的鮮明對比。 ——《中國古代史》

(1) 據材料一,列舉農業“有了很大發展”的表現。(2分)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發展。(2分)

(2) 據材料二,從商代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歸納出當時的哪些歷史資訊?(2分)

(3) 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春秋時期耕作方式有何變化?(2分)根據材料三分析,這一變化有何歷史作用?(2分)

(%1) 綜合上述材料,概括這一時期社會形態的演進過程。(3分)

3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周王根據血緣關係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透過逐級分封編織起由中央向四方擴散的控制網路,西周的影響不斷擴大,密切了同周邊各個少數民族的關係,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材料二:一個人起什麼名字,往往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春秋時期,許多人常常以“牛”“耕”作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馬耕,字子牛;晉國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材料三:凡是經過改革的國家,就其國內情況而論,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政權;但是就全中國來說,卻出現了七個割據稱雄的國家。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稅……七個強國之間的兼併戰爭進行得更劇烈了,戰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了。——楊寬《中國斷代史系列·戰國史》

材料四: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這一時期出現了空前的活躍局面,對當時和以後社會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

(1) 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周王實行這種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4分)

(2)材料二反映出當時的什麼社會現象?(2分)

(3)三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發動戰爭的目的是什麼?(2分)如何評價戰國時期的這些戰爭?(2分)

(4)在治理國家方面,韓非的主張是什麼?(2分)根據材料四,歸納百家爭鳴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2分)

%1。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復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卒定變法之令。——《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強”,“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材料三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敗了。吳起在楚國變法,最後被反對者射死在楚王的屍體前;商君在秦國變法,最後被反對者五馬分屍而死。

(1) 材料一中主持變法的是誰?(2分)根據材料概括其主張。(2分)

(2)結合所學指出變法中促進農業生產的措施是什麼?(2分)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是什麼?(2分)

(3)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變法後的秦國有什麼變化?(3分)

(4) 閱讀材料三回答,變法者不僅遭到舊勢力的重重阻撓,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商鞅雖然殞命, 但改革遺留下的成果卻推動了社會進步。你認為一名改革家應具備哪些優秀品質?(請寫出兩點,2分)

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B

B

D

D

B

B

C

C

D

D

D

B

D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8

30

答案

B

D

C

D

C

D

D

B

A

B

D

B

C

B

D

二、綜合題31、(1)表現: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舉例:製作簡單的玉器或原始樂器。(2分)(2)青銅器品種多(2分)(3)變化:由集體耕作到租佃製出現。(2分)作用:提高了生產積極性(生產力得到發展(2分) (4)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走向封建社會。(3分)32、(1)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2分)作用:開發了邊疆地區,密切了同周邊各個少數民族的關係,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加強了統治,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2分); (2)說明當時牛在生產中的重要性,牛耕普遍推廣。(2分) (3)目的:奪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稅,擴充軍隊,力圖拓展疆界。(2分)評價:一方面,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另一方面,戰爭使一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有利於以後統一國家的建立。(2分)(4)主張: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2分)意義:構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動社會發展。(2分)33、(1)主持:商鞅。(2分)主張:治理國家不必一定仿效古法,改革要因時因勢而變。(意思相近即可)(2分)(2)促進農業生產的措施:獎勵生產,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分)加強控制的措施: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分)(3)變法使秦國富國強兵,社會井然有序,經濟發展,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3分)(4)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破舊立新的創新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堅忍不拔的毅力;敢於堅持真理的信念;改革必勝的信心(置之死地而後生、破釜沉舟的信心);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捨生取義的犧牲精神等等。(符合題意,寫出其中兩點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