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你真是「易胖體質」嗎?答案可能讓人意想不到

經常有減肥的朋友說,自己是「易胖體質」,喝口涼水都胖。

真的存在

「易胖體質」嗎?

我們特別邀請了營養師谷傳玲為我們解答。

你真是「易胖體質」嗎?答案可能讓人意想不到

很多減過肥的朋友都有這樣的體驗:

每天辛辛苦苦控制飲食,天天盯著手機裡步數有沒有上萬。

可辛苦了一個月,卻經常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一上稱——居然還胖了!

你真是「易胖體質」嗎?答案可能讓人意想不到

那……減肥老不瘦的人,真的是因為「易胖體質」嗎?

「易胖體質」確實存在

影響胖瘦的原因有很多,飲食、鍛鍊……但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容忽略,那就是——基因。

到目前為止,已知跟肥胖相關的基因超過 400 個,這些基因會透過影響食慾、飽腹感、代謝、體脂分佈等方面而讓人更容易發胖。

在這些影響我們胖瘦的基因中,最著名的便是一個叫 FTO 的基因。

多項研究顯示,FTO 基因變異會讓人食慾大增,並且熱愛高熱量食物。機制可能是 FTO 基因變異會導致體內胃飢餓素高於正常水平

[1~3]

正常情況下,餐前胃飢餓素水平升高,餐後則會降低,人也就感覺吃飽不餓了。

而在 FTO 基因變異後,即使進食後,胃飢餓素也會高於正常水平,導致

進食後仍容易飢餓。

而且還會對高能量的食物強烈感興趣。

所以 FTO 基因變異的人更容易發胖,也就是所謂的「易胖體質」。

「吃很少卻還是胖」

卻未必就是「易胖體質」

從能量的角度來講,只要是攝入的能量高於消耗的能量就會胖。

至於為什麼有些人吃很少卻還胖,原因比較複雜。

一方面,有研究顯示,

人們往往會低估自己攝入的能量,少估 50% 都很常見

[4]

所以……你覺得自己吃的少,可能未必真吃的少(手動狗頭)。

另一方面,就算真攝入的能量少,

如果消耗的更少,那也還是瘦不了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要保持健康體重可是得每週進行 5 天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累計運動 150 分鐘以上。

怎麼算中等強度?快走、跳舞、游泳、打球才算的上。

所以,很多朋友覺得自己減肥難可

不是因為「易胖體質」,還是吃的多、動的少罷了

怎麼判斷是不是「易胖體質」?

研究顯示,基因對於每個人肥胖的影響大小不同,對某些人的影響可能高達 70%~80%,對另外一些人的影響卻可能只有 25%,相對於後者,前者真算是「易胖體質」了

[5]

那如何知道自己是屬於哪一種呢?

來看看下面幾個問題簡單估計一下吧。

如果以下 3 點中,你至少符合 2 點,就說明基因對你的胖影響可能很大。

❶ 從小時候到現在一直都很胖。

❷ 父母一方或雙方、兄弟姐妹也胖。

❸ 吃的比以前能量低了,運動量也增加了,可瘦得並不明顯。

但是,如果同時符合第 1 點和第 2 點,也未必是基因讓你更容易胖。畢竟一代代傳承的,除了基因還有飲食習慣。

也就是說家人都比較胖可能並不是肥胖基因太強大,而是家人都吃得不太合理,活動量還少。

反之,

如果以下 3 點中,你符合了至少 2 點,則說明基因對你的胖影響較小

❶ 吃多吃少對你的體重影響很明顯。

❷ 你超重不多,透過合理飲食和科學鍛鍊會瘦。

❸ 改變飲食和運動習慣後瘦了,假期胡吃海喝明顯又胖了。

那你對「均衡飲食、科學鍛鍊、健康享瘦」這事兒可就得充滿信心啦。

下期預告

明天的「減肥之路」,我們邀請了營養師金星,下一期主題:

怕胖該不該喝脫脂奶?

如果你也困惑該選脫脂奶還是全脂奶,快來了解真相吧!

稽核專家

金星

策劃

Liana、栗子阿孫

監製

Murphy

封面圖來源

丁香醫生設計團隊

[1] Timothy M,et al。 A Common Variant in the FTO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 and Predisposes to Childhood and Adult Obesity。Science  11 May 2007:

Vol。 316, Issue 5826, pp。 889-894

[2] Jane Wardle,et al。Obesity Associated Genetic Variation in FTO Is Associated with Diminished Satiety。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Volume 93, Issue 9, 1 September 2008, Pages 3640–3643, https://doi。org/10。1210/jc。2008-0472

[3]Efthimia Karra,et al。 A link between FTO, ghrelin, and impaired brain food-cue responsivity。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Volume 123, Issue 8, August,Pages 3539–3551,https://doi。org/10。1172/JCI44403。

[4] Dale A。 Schoeller。Limitations in the assessment of dietary energy intake by self-report[J]Metab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1995Volume 44, Supplement 2, Pages 18–22

[5]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staying-healthy/why-people-become-overw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