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劉備為何不顧勸諫,執意伐吳看完這六大原因你就明白了!

劉備為何不顧勸諫,執意伐吳看完這六大原因你就明白了!

>文 | 小刀

是的沒錯,夷陵之戰蜀軍敗得很慘,劉備落荒而逃,被吳軍追殺差點就回不來了。因而很多人覺得劉備發動伐吳之戰這一決策本身就是錯誤的,只有“孫劉聯盟”,一致對抗曹操,才能夠興復漢室,其實這麼說並不客觀,要是劉備打贏了呢。勝敗乃兵家常事,劉備之所以不顧秦宓、趙雲等人的勸諫,執意這麼做,當然是有原因的。

劉備為何不顧勸諫,執意伐吳看完這六大原因你就明白了!

>劉備

其一,荊州戰略要地,不得不奪回來。

不管是《隆中對》還是《榻上策》,都對荊州非常重視,因而劉備集團的戰略是“跨有荊益”,即荊州和益州,孫權集團的戰略是“坐擁荊揚”,即荊州和揚州,雙方在荊州歸屬問題上多次產生衝突。荊州為何如此重要,想必大家都明白,劉備集團若佔據荊州,孫權集團在三大集團中就最為弱小,會很被動,同理,孫權集團若佔據荊州,劉備集團在三大集團中就最為弱小,會很被動,別提及什麼“孫劉聯盟”,三大集團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所以說,荊州必須要拿回來,至少也要拿回來一兩個郡吧,此戰就算不勝,也要跟孫權集團耗著,讓孫權集團感到害怕並屈服,說不定曹丕趁機率軍南下,到時候可能和公元215年一樣,再來個“平分荊州”也好呀。(備註:公元215年,劉備為了和曹操去爭奪漢中,被迫與孫權達成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的協議。)

只有荊州兩三郡在手,或者說南郡在手,才有圍攻襄樊地區的可能,才有兩路出兵消滅曹魏的可能。

劉備為何不顧勸諫,執意伐吳看完這六大原因你就明白了!

>陸遜

其二,北伐艱難,東進容易。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足以表明,北伐路途遙遠,十分艱難。哪怕劉備集團僥倖奪取了雍涼地區,曹丕若派大軍再來攻伐,劉備集團亦難以守住,這也是孫權集團放棄奪取徐州的重要原因呀。

相比之下,東進則順風順水,從地理位置上看,益州居於高處,荊州居於低處,由上而下,作戰有利,《三國志·陸遜傳》有記載,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可見其實陸遜也曾害怕劉備的“水陸俱進”,即水軍、陸軍協同作戰。

夷陵大戰後,曹丕為何攻打孫權集團,而不攻打劉備集團,料想其中有一個原因應該是攻打漢中路途遙遠,補給線太長,再加上魏延兵團駐守,難以得逞。

劉備為何不顧勸諫,執意伐吳看完這六大原因你就明白了!

>魏延

其三,曹魏強東吳弱。

從名義上來說,劉備集團確實應該聯合孫權對抗曹操,正如趙雲勸諫時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但實際情況是,曹魏強大而東吳相對弱小,柿子要挑軟的捏。

來看看夷陵之戰雙方的實力對比:

劉備為何不顧勸諫,執意伐吳看完這六大原因你就明白了!

關羽軍團雖然敗了,但是劉備在益州還有不少兵馬,完全有實力可以和孫權一戰。

劉備為何不顧勸諫,執意伐吳看完這六大原因你就明白了!

>關羽

其四,荊州是“家”,熟門熟路。

約在公元210年,劉備集團已然佔據了荊州五郡,分別是南郡、武陵郡、桂陽郡、長沙郡以及零陵郡,於是自領荊州牧,因而劉備靠著荊州起家,對荊州可謂是相當的瞭解,地形、人口、田畝等等,畢竟是“故土”啊。

更重要的是,劉備集團中有很多文臣武將均來自於荊州,比方說黃忠(南陽郡人士)、霍峻(南郡人士)、馮習(伐吳參戰、南郡人士)、輔匡(伐吳參戰、襄陽人士)、廖化(伐吳參戰、襄陽人士)等等,拿回荊州,也是他們的願望啊。

劉備為何不顧勸諫,執意伐吳看完這六大原因你就明白了!

>黃忠

其五,劉備年邁,後主無能。

曹操一去世,劉備肯定也意識到自己已經老了。沒錯,劉備確實老了,六旬了,不再年輕力盛,騎戰馬赴沙場的機會並不多了,而面對僅僅佔據益州的國家,劉備不得不擔憂起來,再者說後主劉禪能力平庸,如果劉備不再賭一把,蜀國侷限於彈丸之地,根本沒有進取天下的機會呀。

劉備為何不顧勸諫,執意伐吳看完這六大原因你就明白了!

>劉禪

其六,為關羽復仇,出師有名。

孫權集團背後偷襲,將關羽趕盡殺絕,從道義上來說,是不對的,是理虧的。劉備既可以為重臣/兄弟關羽報仇,又可以拿著這個“幌子”振奮士氣,使得蜀軍出師有名。

劉備為何不顧勸諫,執意伐吳看完這六大原因你就明白了!

>呂蒙

以上六大原因,可以看出,劉備發動伐吳戰役,其實是在做最後的“博弈”,勝,則跨有荊益,敗,則保有益州。劉備執意攻打東吳,這一決策本身並沒錯,錯就錯在劉備此戰準備不夠充分,還犯了很多軍事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