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崇禎帝寧願上吊也不願遷都被大臣“坑垮了”的大明王朝

時值大明末年,朱元璋打下的鐵桶江山如今已千瘡百孔,這艘在疾風驟雨中飄搖的孤舟,即將沉沒在浩瀚的史海中。崇禎急得焦頭爛額,想破了頭都琢磨不出拯救祖宗基業的法子。

東北的後金對廣袤的中原虎視眈眈,企圖重建女真政權;西南的張獻忠兵鋒直指兩湖,隨時要入主蜀地;李自成已打入潼關,霸佔西安,成為西北地區名副其實的反王。站在崇禎的立場上,這些都是可令江山傾頹的“外患”。

其實,以當時的地圖來看,倘若崇禎皇帝能夠有那麼一點決斷,捨棄“天子守國門”的戰略方針,將首都遷到南京。就算不能光復基業統一中原,保住家底還是不成問題的。偏偏崇禎的思想比較狹隘,思想跳不出北京城,終於葬送了朱元璋開創的萬里河山。

崇禎帝寧願上吊也不願遷都被大臣“坑垮了”的大明王朝

實際上,早在崇禎十七年,就已有人提出南遷的計劃。第一個支援這個計劃的不是別人,正是朱由檢自己。既然他早有這方面的準備,為什麼沒有付諸行動呢?

當時,朱由檢召見了首輔大臣及幾位大學士,對當前的形勢進行了分析判斷,就“該不該將吳三桂調回京城”進行了探討。明眼人一看便知,這就是個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以將山海關拱手讓給後金為代價,換來抵抗李自成的兵力。

在這緊要關頭,崇禎卻打了退堂鼓。崇禎將前因後果思來想去琢磨了無數遍,推演出多種有可能發生的結局,偏偏不肯當機立斷。在他看來,如果放棄山海關固守京城,就得背上淪陷國土的萬世罵名;如果按兵不動,任由李自成打進來,自己又成了被流寇推翻的末代皇帝。

兩個現實選擇擺在面前,可崇禎偏偏不肯下結論。直到現在,他都在想一條行之有效的應對之法,讓自己既能接觸李自成之圍,又能牽制關外後金。然而,這種“兩全法”豈會存在?可崇禎就是不肯決斷,他還要維持自己英明聖君的“身後名”。

崇禎帝寧願上吊也不願遷都被大臣“坑垮了”的大明王朝

所以,兩頭堵的崇禎將這個爛攤子甩給一眾大臣,試圖透過集思廣益的辦法讓大臣們拿出有效的對策。就算沒有大臣能想出良策,至少他們能幫崇禎做出選擇。只要他們肯開口,想必崇禎便會借坡下驢:“就依愛卿的意思辦!”將一切責任和黑鍋甩脫,繼續做他的千古聖君。

崇禎顯然忘記了一個事實,能在官場上混到首輔、大學士的老油條,哪個是省油的燈?他們個個老奸巨猾,早已摸清了崇禎的套路。想要等著我們老哥幾個給您出主意背黑鍋?您就等著吧!就這樣,崇禎與幾個大臣大眼瞪小眼,大夥巴巴地等了半天,到了最後竟鴉雀無聲。

崇禎沒能從他們的嘴裡得到自己期望的答案,不得不“早朝廷議公而決之”,將問題拋給文武群臣。就這樣,正月初九這天一大早,朝廷爆發了一場唇槍舌劍的議論。一些大臣主張放棄山海關,將吳三桂調回京師勤王,另一派則反對棄地。

大臣們吵著吵著,口乾舌燥,抬頭看看廟堂最高處的崇禎,他也是一陣頭大。商量不出解決辦法,此事就只能作罷。

崇禎帝寧願上吊也不願遷都被大臣“坑垮了”的大明王朝

那麼,那些主張奮戰到底的主戰派,都是些像岳飛一樣的忠臣良將嗎?

並非如此。

拿首輔大臣陳演為例,他就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不過他的立場十分微妙。陳演覺得,只要自己表示反對棄地,將來就能獲得守土的美名。至於他後來對“棄地守京”的反對力度很小,則完全是考慮到了崇禎的心機。崇禎是個剛愎自用的皇帝,又喜歡鑽牛角尖,將來若出現問題,這個皇帝肯定會拉出幾個大臣當替罪羊。所以,保持著牆頭草立場的陳演,勢必要明哲保身。

一個滿腦子只考慮到身後名的皇帝,根本不會以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所以崇禎是絕對不可能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在這次退朝後,李明睿求見萬歲爺,給他獻上了南遷的大計。現在國家面臨內憂外患,應該效仿東晉、南宋進行南遷,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平心而論,遷都這個法子雖然比較消極,但確實是唯一一個拯救大明江山的良策。對此,崇禎也深感認同。

不過,剛在李明睿這裡同意南遷,崇禎轉頭就變卦了。歷史上是怎麼看待那些遷都皇帝的?如果因為戰爭放棄老祖宗的宗廟,恐怕自己將遭到後人的非議!想到這裡,崇禎又猶豫了,究竟該不該承擔這千古罵名呢?不該!於是,這個可為大明延壽幾十年的政策,被崇禎不假思索地廢止了。

同年三月,農民軍擊敗官兵的訊息再次傳入朝廷,滿朝文武對類似的訊息早已司空見慣。崇禎感覺如坐針氈,深更半夜將所有大臣召集到殿前召開緊急會議,這時李明睿再次提出南遷的建議。火燒屁股的崇禎心裡也沒了顧慮:如果大臣們不反對,那麼不日便舉國南遷吧!這是最後的機會了!

崇禎帝寧願上吊也不願遷都被大臣“坑垮了”的大明王朝

偏偏“大臣們不反對”這一命題再次坑了崇禎一把,他滿想把南遷的罪過都推到李明睿頭上,誰知偏偏有個不懂事的左都御史李邦華站出來,說了一番慷慨陳詞:陛下應該坐鎮京城,將太子送到江南才對。崇禎的希望,被不長眼的李邦華粉碎,這位皇帝終於怒火中燒,對著文武百官大聲吼道:

“朕苦心經營了十多年,天下尚不能濟,一個小孩子又能成得了什麼事!”一句話,大夥都明白了,合著崇禎爺想南遷逃命,只是死要面子不想開這個口罷了。有機靈的大臣立馬想到,倘若崇禎一個人跑到南京,文武百官就得在京城輔佐監國的太子。憑如今京城十萬火急的形勢,留在京城不知得死得多慘!就算有機會跟著萬歲爺一塊南遷,那也未必是什麼好事。

崇禎的套路大臣們領教了不止一次了,力主南遷的大臣將來肯定會拉出來當擋箭牌,與留守京師一樣吃不了兜著走。兩面不討好,還不如一語不發,拖到萬歲爺放棄南遷,要死大家一塊死!崇禎滿懷期待地等著背鍋者的出現,誰知猴精的大臣紛紛緘默,彷彿自己是空氣一樣。見無人敢承擔後果,崇禎便催大夥想想對敵的辦法。

隨後,諸庸臣又是一番陳詞濫調,誰都拿不出治敵之策。最終,崇禎給各地的王爺下了道“勤王”的聖旨,等著宗室同胞前來救駕。誰知,因為路途遙遠,還沒等勤王的奏摺送到目的地,戰況告急的奏摺卻如期而至。李明睿趕緊求見皇帝,大明都已經半截入土了,再不跑路恐怕連根基都保不住了!崇禎真想拍板做決定,趕緊帶著嬪妃跑到南京,再過幾年皇帝癮。

崇禎帝寧願上吊也不願遷都被大臣“坑垮了”的大明王朝

然而,緊要關頭他竟再次萌生了愚蠢的想法:反正不南遷遭殃的不止我一個,用不了多久大臣們就會哭著求我南遷,到時候半推半就地答應下來豈不美哉?雖說屆時難免有“棄京難逃”的罵名,但自己不得已而為之的態度一定能得到後世的諒解!結果,等來等去,除李明睿以外沒有一個大臣求見。崇禎已等不及了,他再次召集文物群臣,召開了第三次南遷會議。

崇禎盯著緘默不言的大臣們,心裡默唸著:站出來吧,站出來吧!只要一個人對朕說南遷,朕二話不說直接帶你們離京!大臣們看著目光殷切的崇禎,心裡也在想:不要遷,不要遷!用不了幾天李自成的軍隊就打進來了,反正有皇帝老子陪葬!文武百官,加上龍椅上的崇禎,大傢伙都是一副憂國憂民的嘴臉,可沒有一個人開口表態。

崇禎努了努嘴,他已急不可耐,此時已火上眉梢,就算大臣們一聲不吭,自己也要表示一下了。誰知,正當崇禎想要下達南遷的指示時,一道急奏傳入朝廷:保定淪陷了!這下子,即便文武百官和崇禎都想南遷也為時已晚,南下的路已經被李自成堵死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每天定時上朝的大臣越來越少,當農民軍打到城牆下時,連一個上班的大臣都沒有了。這幾天崇禎茶飯不思,動輒對著身邊的太監撒氣:文臣個個該殺!諸臣誤我,諸臣誤我啊!

崇禎帝寧願上吊也不願遷都被大臣“坑垮了”的大明王朝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農民軍順利開入京城。在李自成打進紫禁城之前,陪伴在崇禎身邊的就剩下幾個平日裡服侍左右的小太監,崇禎無處可去,在安排好諸皇子的逃命路線後,帶著一個太監來到煤山,在一棵老歪脖子樹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最諷刺的則是,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關頭,朱由檢都不忘“甩鍋”,維持自己的聖君形象:“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

參考資料:

【《明史》、《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