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莊子與惠施的辯論,是純智慧和純思維的較量,有才調風華相勝之美

莊子與惠施的辯論,是純智慧和純思維的較量,有才調風華相勝之美

據候外廬《中國思想通史》考證,惠施見莊子時已四十八歲,思想上已相當成熟,是名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上面這個很富有機鋒的辯駁中,莊子思維之敏捷、對答之精確,真叫人讚歎不已。本來,莊子關於魚遊之樂的讚賞,在很大程度上帶有自言自語的特點,也就根本沒有遭到惠施譏諷或駁難的思想準備,那是莊子在暖日和風的安謐氛圍裡詩人氣質的展露。惠施卻突然發難,橫加詰問,其問題又非常棘手。

《中國思想通史》

莊子與惠施的辯論,是純智慧和純思維的較量,有才調風華相勝之美

莊子畢竟智慧超人,正是從這突遭棘手的詰問而應答巧妙無懈可擊中,表現出智者的胸懷。他以閃電般的機敏發現了惠施否定自己歎賞的前提是:你莊子不是魚,自然也就不會知道魚的歡樂。於是莊子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惠施同樣也不是我莊周,自然也就無法知道我是否知曉魚的歡樂。從濠河木橋上站立著的兩位時代哲人的身影中,我們分外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的智慧之美、思維之美和語言之美。

莊子與惠施的辯論,是純智慧和純思維的較量,有才調風華相勝之美

在莊子和惠施之間,這類純智慧的較量、純思維的爭勝並不多見,儘管它因為開啟了魏晉名士風流清議的先河,有一種才調風華相勝之美。他們之間,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兩種截然不同、甚至是針鋒相對的哲學思想和人生主張的激烈碰撞。《德充符》裡記載,惠施對莊子說:“人本來是沒有感情的嗎?”莊子說:“是的。”惠施說:“人若沒有感情,怎麼能稱之為人?”莊子說:“道給人以容貌,天給人以形體,怎麼不能稱為人?”

《德充符》

莊子與惠施的辯論,是純智慧和純思維的較量,有才調風華相勝之美

惠子固執地問道:“既然稱為人,怎麼能無情?”莊子說:“你所說的情並不是我所說的情。我所說的無情,是指人不以好惡從內部來傷害自己的身份,經常順應自然而不求養身。”惠施問:“不養身,怎麼能保有其身體?”莊子說:“道給人以容貌,天給人以形體,不要以好惡從內部來傷害自己的身體。現在你把心神都用在追逐外物上,耗費了你的精力,倚在樹下吟誦,倚靠著枯萎的梧桐樹閉目深思。上天賦予你形體,你卻用‘堅白論‘來獵取聲名!”

莊子與惠施的辯論,是純智慧和純思維的較量,有才調風華相勝之美

很明顯,在彈精竭慮去苦思勝人機巧的惠施與心如死灰以隨順自然的莊子之間,有一條涇渭分明的鴻溝,由此衍生出名家的矜智持辯與道家的棄智斥辯(但面對惠施,莊子又不能不辯,這又是莊子的悲哀)的區別。莊子與惠施常有激烈的思想交鋒,但卻並不妨礙二人之間感情的真摯和友情的持久,這是來自於漾樑上的辯論的又一特點。《徐無鬼》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莊子送葬,經過惠施的墳塞,回頭對隨從的人說:

《徐無鬼》

莊子與惠施的辯論,是純智慧和純思維的較量,有才調風華相勝之美

那人在他的鼻尖塗上像蒼蠅翅膀一樣薄的白土點,讓匠石把白土點砍掉。匠石運斧如風,一下就砍盡了白土點卻絲毫沒傷著鼻子,那人站在那裡面不改色。宋元君聽到此事,召來匠石說:“試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回答說:“我以前為那人砍過。但是,我歡的物件已死去很久了。”

莊子與惠施的辯論,是純智慧和純思維的較量,有才調風華相勝之美

自從先生(惠施)去世以後,我失去了對手,連辯論的物件都沒有了。失去了惠施,莊子深切感到了寂寞的沉重和悲涼。他是真正瞭解對手的深邃內涵的。只有思想的巨人才能達到這樣的情感境界和道德境界。聯想到曹丕在《典論·論文》裡對“文人相輕”的傳統陋習的痛責,再反觀莊子對惠施的真情一片,那漾樑上的針鋒相對,那惠施墳前的深沉嘆息,都為中國文學留下了一個亮麗的風景,也為中國文人留下了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命題。

莊子與惠施的辯論,是純智慧和純思維的較量,有才調風華相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