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打破歐洲原有格局,法國地位一落千丈,意義深遠的普法戰爭

一代軍事奇才拿破崙雖兵敗身隕,但他在任時期創下的輝煌戰績仍讓法國受益匪淺。公元19世紀中期,法國依然是名副其實的歐洲五大列強之一,其綜合國力僅在如日中天的不列顛帝國之下,重獲拿破崙時期的歐陸霸權地位是當時每個法國人的夢想。拿破崙三世在任時期,法國又呈現出了支配歐洲大陸的姿態,但恰在此時,軍事強國普魯士王國卻強勢崛起,這讓它深感不安,一場腥風血雨即將到來。

打破歐洲原有格局,法國地位一落千丈,意義深遠的普法戰爭

慘烈的普法戰爭

普魯士迅速崛起

雙方的野心

自公元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德意志邦聯的民族主義便開始逐漸興起,德意志人無比渴望統一,這導致各邦貴族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競爭。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其中最強大的兩個邦國,誰能打敗對方,誰就能在爭霸戰爭中獲得主動權。公元1862年,一個劃時代的人物——俾斯麥——登上了普魯士王國的歷史舞臺,成為首相的他積極投身於統一大業之中。他戰爭統一德意志的想法得到了國王威廉一世的支援,隨後便找藉口逼迫奧地利於1866年挑起了普奧戰爭。這本來是一場力量均衡的較量,但誰也沒想到,在俾斯麥與大將毛奇的精心籌劃下,僅僅歷時兩個月這場戰爭就以普魯士的大勝而終結,這極大地震撼了歐洲列強。至此,奧地利已經無力與普魯士對抗,普魯士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可是這恰恰影響到了法國的稱霸偉業。

彼時的法國正處於拿破崙三世的統治之下,儘管內部仍有不和諧的聲音,但全部被拿破崙三世不斷取得的軍事勝利給壓了下去。法國人民又開始相信拿破崙家族的軍事神話,拿破崙三世因此收穫了大量的民心支援,其風頭正盛,於是便野心勃勃地想要獲得歐陸的霸權地位。普魯士王國的迅速崛起無疑成了他稱霸路上的絆腳石,這已經對帝國產生了巨大威脅。趁著普奧戰爭剛剛結束,普魯士政局未穩之際,法國當局竟然向普魯士索要部分領土作為此前中立態度的回報。軟弱的威廉一世不想得罪法國,便迴文想要從長計議,但俾斯麥可不是一個好欺負的主,法國想要獲得霸主地位,普魯士也需要打下這個強敵來穩固自己的地位,於是他強勢拒絕了法國的無理要求。這讓拿破崙三世大為惱火,但苦於沒有合適的藉口只能作罷。

打破歐洲原有格局,法國地位一落千丈,意義深遠的普法戰爭

拿破崙三世畫像

雙方戰前準備

公元1870年,流亡在外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宣佈退位,西班牙內閣思來想去也只有利奧波德親王有這個資格繼承王位,而他正是威廉一世的堂兄。由於保密工作做得不到位,還沒等實施此事就被媒體披露了出來,這激怒了法國人。一旦利奧波德成功上位,法國勢必腹背受敵,到時候將會十分被動。威廉一世原本怕招惹麻煩,並不贊成他的堂兄上位,但俾斯麥看得更遠,在其勸說之下,威廉一世總算改變了態度。法國人的無禮讓俾斯麥大為惱火,同時他也意識到這正是挑起戰爭的絕好機會。他發出了言辭犀利埃姆斯密電,並將其公佈在報紙上,這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法國社會里引起了軒然大波。拿破崙三世正愁沒機會攻打普魯士,機會就來了,他立刻就向普魯士宣戰。此舉卻正中普魯士的下懷,因為早在此前俾斯麥就已經預感到了暴風雨的來臨,並授意老毛奇將軍擬定好了對法戰爭計劃,提前佈置好了防禦戰線和進攻計劃。

儘管威廉一世有時候軟弱,但他畢竟不是一箇中庸之君,為了增強普魯士的軍事實力,他頂著巨大壓力進行了軍制改革。在國內實行普遍徵兵制,此舉遙遙領先其他列強,極大程度上增強了普魯士士兵的戰鬥力。在高度集權統治和精密籌劃下,至法國宣戰的七月底,普魯士已經在邊境集結了近47萬人的軍隊。而反觀法國一方,當時實行的還是常備兵制度,儘管部隊久經戰陣,幾乎打遍歐洲無敵手,但其體制卻存在著缺陷。每次軍隊都要在臨近戰爭時才匆促編制,這導致相互配合十分不默契。不僅如此,法國人在戰備和戰前計劃上也存在著極多的漏洞,雖然法國人愛國熱情高漲,但卻因為介入太多的殖民戰爭,導致軍隊僅能動員22萬人。箭在弦上已經不得不發,這也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打破歐洲原有格局,法國地位一落千丈,意義深遠的普法戰爭

“鐵血首相”俾斯麥

普法戰爭爆發,局面近乎一面倒

節節敗退的法國人

按照既定的先發制人戰略,法軍本來應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跨越國界向法蘭克福突進,以此阻斷普魯士南北德意志之間的聯絡,取得戰略上的優勢。但由於部隊的集結直到七月底才堪堪完成,這導致普魯士有了充足的反應時間。早有準備的普魯士火速集結軍隊,讓法國人的先手無處施展,其軍隊人數足足是法軍的兩倍。法軍的進攻沒了有力戰略的支撐,根本無法對普軍造成實質性傷害。兵力上的巨大懸殊也讓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定下了基調,而且邊境地形還對法軍不利(不適合防守),看出法軍虛實的普軍僅在兩天之後就由守轉攻。

在普魯士大軍壓迫之下,雙方剛一交手,法軍就傷亡慘重,不過好在主力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法軍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邊打邊退,將戰線拉回到適合防禦的地形,再從國內抽兵遣將伺機而動。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此前法國人民都以為這場戰爭取勝猶如探囊取物般輕鬆,可沒想到卻是這樣的結局。盲目樂觀的法國總理受牽連下臺,皇后支援的主戰派成員上臺組閣,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皇后一方的主戰派向前線部隊發出命令,阻止他們後撤。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拿破崙三世竟然被他們給說服了,遂決定不顧一切地死守梅斯(洛林地區的中心城市,交通要塞),更為糟糕的是此時拿破崙三世疾病纏身,所以他只能暫時把軍隊指揮權下放給巴贊元帥。

巴贊此人性格上猶豫不決,而這成了殺死法軍的匕首,他們錯失了撤退的最好時機。儘管法軍上下英勇作戰,但還是被普魯士人團團圍住。此後,雙方在色當展開了會戰,法軍已經是驚弓之鳥,根本無力與普軍對抗,普軍最終以不到一萬人的代價換取了十萬法軍的性命,戰事慘烈程度可見一斑。眼見大勢已去,失魂落魄的拿破崙三世只能宣佈投降,引得國內一片譁然。

打破歐洲原有格局,法國地位一落千丈,意義深遠的普法戰爭

節節敗退的法國軍隊

得寸進尺的普魯士

本來法國國內就有矛盾存在,只不過被拿破崙三世的勝績壓了下去。色當的慘敗無疑讓拿破崙三世此前的努力盡皆付諸東流,他的個人威信也蕩然無存。戰敗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很快就體現了出來,投降後僅僅兩天時間裡,法國大資產階級就已經坐不住了。藉此良機,他們憑藉手上所掌握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悍然發動政變,將拿破崙三世的專制帝國給推翻了。此前曾預言法軍失敗命運的特羅胥將軍受到了大資產階級的看重,成立了新的國防政府,但國內的革命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展開,這引起了他們的強烈恐慌,最後甚至有了與俾斯麥合作的想法。

反觀普魯士一方,儘管法國對普魯士已經沒有了任何威脅,但正值法國動亂之際,也是普魯士進逼法國獲取更多利益的最佳時機,這場正義的戰爭由此開始變了性質。由於法國新國防政府此前的態度模稜兩可,普魯士向法國的推進大有勢不可擋之勢,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有生力量的反抗,就把巴黎給團團圍住。仰仗著法國人民的愛國熱枕,新國防政府才算又組建起了一支龐大軍隊,這給普魯士造成了巨大的麻煩。如此貧困交加之際,已經被圍困在梅斯整整兩個月之久的巴贊再也堅持不住,他率領17萬集團軍不戰而降,此舉對法國人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憤怒的法國人民奮起反抗政府,卻遭到了強勢鎮壓,各地戰事每況愈下,法國也岌岌可危。巴黎整整堅持了四個月,法國政府再也頂不住壓力被迫宣佈投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和約,至此普法戰爭落下帷幕。

打破歐洲原有格局,法國地位一落千丈,意義深遠的普法戰爭

不可阻擋的普魯士軍隊

法國地位一落千丈,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經此一役,法國實力一落千丈,不僅國內政局混亂,還要為戰敗付出慘痛的代價——資金虧損高達200億法郎,富庶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也被迫割讓給了普魯士。這嚴重影響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也拖緩了工業革命的程序,霸權地位就此被終結。反觀普魯士,他們徹底排除了法國的干擾,成功統一了德意志,在經濟上也實現了跳躍式發展,一舉成為歐洲大陸舉足輕重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