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土木堡之變離朱棣北征僅二十餘年,曾經名將尚存,為何敗那麼慘?

土木堡之變離朱棣北征僅二十餘年,曾經名將尚存,為何敗那麼慘?

然而為什麼距離朱棣北征也才僅僅過去了二十年,張輔等名將也還在世,在朱祁鎮的親征中,這些名將也是參與在內的。

土木堡之變離朱棣北征僅二十餘年,曾經名將尚存,為何敗那麼慘?

但是為什麼會發生明軍慘敗,甚至連御駕親征的皇帝都被俘的土木堡之變這樣的恥辱事件呢?

這次戰爭的失敗我們簡單點來說,可以總結成為內憂外患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

外患自然是瓦剌壯大,內憂則是大明內部出了大問題,在這種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大明會輸也就不足為奇了。

接下來我們來詳細分析下這兩點。

其一:前幾任皇帝留下隱患,蒙古勢力逐漸整合統一,瓦剌走向壯大。 (外患)

我們都知道,早在朱棣的時候,曾經有過五徵蒙古的事例,在史書的記載中,朱棣的這五次親征,都是以蒙古各個部落的聞風而逃而草率結尾,並沒有特別大的斬獲。

這是因為草原的廣闊無際,難以辨別方向,而那些蒙古人在草原上生活多年,佔據地勢,能夠輕鬆逃竄,不與明軍面對面的硬碰硬。

土木堡之變離朱棣北征僅二十餘年,曾經名將尚存,為何敗那麼慘?

而不熟悉地形的明軍根本不能對這些蒙古人造成優勢的圍剿,只能放任他們的殘兵輕鬆逃跑。

於是朱棣的親征,雖然讓這些部落聞風而逃,取得了勝利,但並沒有對其造成致命打擊。

也就是說沒有完全消滅它們。而這就給了它們捲土重來的機會。

與此同時,隨著朱棣的親征,面對著共同的大敵“大明”,草原上原本鬧的不可開交的蒙古各部落,開始進行整合,一致對外。

而瓦剌就是在這個相當有優勢的大背景下壯大起來的。

有人或許會問蒙古正統分明是韃靼,為何會讓瓦剌會壯大呢?

其實韃靼衰敗就衰敗在它這個正統頭銜上。

因為它是正統,在早期也是蒙古最為強盛的部落,因此朱棣的親征更多的是對於韃靼部落的打擊。

土木堡之變離朱棣北征僅二十餘年,曾經名將尚存,為何敗那麼慘?

雖然它沒有被明消滅,但也是自此元氣大傷,而正是由於韃靼部的衰落,這就讓消耗更小的瓦剌部落漸漸的勢力得到擴大。

其實,朱棣對韃靼的打擊,最為得利的不是大明,而是蒙古其他部落,尤其是瓦剌。

中國自古以來對於草原部落的打擊都是以攻打之後撤軍然後等到草原勢力發展起來之後再次組織進攻為主,至於原因無外乎不熟悉地形,不能長久駐紮。

所以打擊了韃靼,最為直接勝利果實並不是大明的,而是距離韃靼不遠的瓦剌的,韃靼的剩餘資產全部給瓦剌繼承了。

而藉助早前面對大敵“一致對外”的這個大背景,瓦剌對於蒙古其他小部落又是軟硬兼施,很快就使得草原上的部落漸漸的得到了統一,成為大明最為強勁的對手。

土木堡之變離朱棣北征僅二十餘年,曾經名將尚存,為何敗那麼慘?

而土木堡之變就是這個部落造成的。

所以說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當初征戰所留下的隱患,不僅沒有有效的消滅了草原的戰鬥力量,反而給其統一發展了可趁之機。

但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完全消滅草原力量太難了。

而在朱棣之後,繼位的朱高熾以及朱瞻基都逐漸的對於軍事有所鬆懈。

朱高熾的一門心思都在民生上面,軍隊建設得不到重視,軍隊多年沒有進行戰爭,實力已經下降。

到了朱瞻基時期,甚至主動放棄了可以抑制北方草原勢力的戰略要地開平衛的前線陣地,作為明軍進攻草原的跳板,這樣一塊軍事重地的前線陣地被朱瞻基進行了裁撤。

可以說,朱祁鎮之前的幾任皇帝都各自留下了隱患,而也正是這些隱患,不僅給了瓦剌壯大之際,還使得大明對外開始採取守勢,使得大明在後來的戰爭中居於下風。

土木堡之變離朱棣北征僅二十餘年,曾經名將尚存,為何敗那麼慘?

其二:內部勢力出現問題,皇帝昏庸,權臣王振肆意妄為,不明智。(內憂)

不管怎麼看,明朝都不應該會在瓦剌的進攻下全軍覆沒,甚至皇帝被俘。

但是隻要了解到明朝在這次戰爭中出現的掌權人物的昏庸以及不作為就知道了。

首先是朱祁鎮這位被俘的皇帝,朱祁鎮的前幾任皇帝中,朱棣,朱高熾,朱瞻基都算的上是明君。繼位的朱祁鎮為了不遜色前人,於是發動了這場戰爭。

然而這位皇帝卻是好大喜功,親小人卻沒有指揮才能。

為了能夠像先皇一樣建功立業,朱祁鎮聽從了太監王振的意見,倉促之中發動了這樣一場戰爭,倉促是因為只用了兩天,就將後勤的準備工作進行完畢,這樣一場舉國之戰,涉及到了幾十萬人,又怎麼是兩天就能將各個方面準備完畢的呢?

土木堡之變離朱棣北征僅二十餘年,曾經名將尚存,為何敗那麼慘?

這樣倉促的結果就是在大軍僅僅出發了五天,軍隊就出現了斷糧的現象。

這還不算,由於天氣溫度的降低,後勤沒有及時的送到,沒有被子,眾多計程車兵紛紛凍死。

可以說後勤工作是戰爭的重中之重,然而單單隻看這次軍隊出征後勤準備工作的進行,就判定了明朝在這次戰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同樣的,朱祁鎮好大喜功沒有遠見,沒有一點軍事指揮才能。在這次的軍隊出征中,雖然是打仗,可是卻像巡遊一樣,鬆鬆垮垮。

甚至為了滿足王振在家鄉人面前的虛榮心,不惜繞道去王振的家鄉,這樣的繞道行為,使明軍疲憊不堪。

然而朱祁鎮卻毫不在意。

土木堡之變離朱棣北征僅二十餘年,曾經名將尚存,為何敗那麼慘?

接下來就是王振,仗著朱祁鎮的寵愛,囂張跋扈,為了等待自己搜刮財產的運到,不惜停軍兩日。

同樣的,王振也沒有一點指揮才能,但是卻偏偏瞎指揮,而朱祁鎮也只信任王振,身邊不少武將功勳進言,朱祁鎮也不聽取意見。

可以說明軍的慘敗,與朱祁鎮的親近小人瞎聽以及王振的瞎指揮有著巨大的關係。

然而有說到在這場戰爭中,跟隨的還有張輔這樣的名將——張輔可以說是當時大明的名將,曾經跟隨朱棣參加靖難之役,並且收復交趾,跟隨朱棣多次親征蒙古,可以說對於蒙古非常的熟悉。

並且還是朱瞻基曾經留給朱祁鎮的顧命大臣,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名將,在這場戰爭中幾乎是一言不發。

土木堡之變離朱棣北征僅二十餘年,曾經名將尚存,為何敗那麼慘?

是什麼原因呢?

主要還是因為此時的張輔並沒有什麼權力,並且這個時候的張輔已經七十多歲的高齡了,已經年老不堪了,在軍中,只是充當一個吉祥物,並不能發揮什麼實際作用。

而且在這場戰爭中,王振才是皇帝面前的大紅人,見慣了政治鬥爭的張輔明白,自己一旦開口就是得罪王振。

朱祁鎮那樣的信任王振,估計自己開口也沒有什麼用,於是張輔就選擇了沉默寡言。

縱使跟隨在朱祁鎮身邊的有許多有用之人,可是在王振的大肆打壓異己的情況下,紛紛與朱祁鎮離心離德,不再勸誡。

就是這樣一個統帥沒有軍事指揮能力,後勤不穩的明軍,又怎麼能夠是鼎盛瓦剌的對手呢?

所以說土木堡的慘敗不是沒有原因的。

儘管明軍中的名將武將數不勝數,可是碰上豬隊友再加上指揮者的昏庸,也只能圖之奈何,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