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不同人對正統觀有著怎樣的理解,北宋“帝蜀寇魏”的變化

導語:不同人對正統觀有著怎樣的理解,北宋“帝蜀寇魏”的變化

北宋中期,“五德終始”說受到歐陽修等人的猛烈批判,從歐陽修開始,北宋學者論正統開始注重“功業”標準,在魏蜀正閏問題上以“功業”標準進魏為正統。代表人物有歐陽修、司馬光和蘇拭等。

不同人對正統觀有著怎樣的理解,北宋“帝蜀寇魏”的變化

歐陽修在《正統論上》中對“五德終始”說理論進行了批判:“自古王者之興,必有盛德以‘受天命,或其功澤被生於民,或累世積漸而成王業,豈偏於一德哉?至丁湯武之起,所以孫弊救民,蓋有不得已者,而曰五行之運有休王,一以彼衰,一以此勝,此歷官、術家之亊。而謂帝王之興,必乘五運者,謬妄之說也,不知其出於何人?”歐陽修斥責“五德終始”說為“縷妄之說”,他把“五德終始”說從正統理論中排除。他指山以“五德終始”說為“非聖人之說”,應該“置而勿論”,他在《或問》中說:“又有偏王一德之說,而益之五勝之術,皆非聖之曲學也。”歐陽修從《春秋》學中的“大一統”角度出發,並融入新的因素來闡述他對正統觀的理解:“《傳》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統。

不同人對正統觀有著怎樣的理解,北宋“帝蜀寇魏”的變化

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統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歐陽修提出了“正”與“一”兩個正統標準,“正”是指從“道德”角度出發,指禮義名分而言,而“一”指的是“大一統”。歐陽修反對完全從用“道德”角度出發來評價王朝的正統性,而主張應把現實的‘功業”擺到首要位置,他說:“以大並小,以強兼弱,遂合天下於一,則人且強者謂之正統。”他認為評價王朝正統必須“究其興廢,跡其本末”,而不能從表面形式以及主觀的好惡來判定。

不同人對正統觀有著怎樣的理解,北宋“帝蜀寇魏”的變化

蘇拭對正統理論做了更深刻更全面的剖析,他說:“正統之為言,猶曰有天下雲耳。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實也,夫何議?天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聖人丁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實傷名,而名卒不能傷實,故名輕而實重;不以實傷名,故天下不爭;名輕而實重,故天下趨於實。天下有不肖而曰吾賢者矣,未有賤而曰吾貴者也。天下之爭,自賢不肖始。聖人憂焉,不敢以亂貴賤,故天下知賢之不能奪貴。天下之貴者,聖人莫不從而貴之,恃有賢不肖存焉。輕以與人貴,而以與人賢,天下然後知貴之不如賢,知賢之不能奪貴戶故不爭。如貴之不如賢,故趨於實;使天下不爭而趨於實,是亦足矣。正統者,名之所在焉而己。”蘇拭提山了“名”與“實”兩個正統理論範疇,“名”即“名分”,“實”即現實“功業”。蘇試認為王朝耍想建立豐功偉業,必須把“名分”看淡。“名”必須與“實”相吻合,只耍王朝取得一定得業績,名分自然就得到了。

不同人對正統觀有著怎樣的理解,北宋“帝蜀寇魏”的變化

司馬光論正統同樣以“功業”為標準。司馬光說:“臣愚誠不足以識前代之正聞,竊以為句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也。雖華夏仁暴,大小強弱,或時不同,耍皆與古之列國無異,豈得獨尊獎一國謂之正統,而其餘皆為僧偽哉!”司馬光不認同宋以前的土閏之說,他認為宋以前的正閏之說脫離歷史事實,“皆私己之偏辭,非大公之通論也。”在司馬光看來,實現只有實現天下統一“使九州合為一統”,才能才能擁有正統的名分,達到“名”與“實”相符,這是司馬光以“功業”為標準的正統理論。他又在《答郭純長官書》中道:“夫統者,合於一之謂也。今自餘以下,皆謂之統,亦恐名之未正也,……凡不能一天下者,或在中國,或在方隅,所處雖不同,要之不得為真天子。”他認為,只有實現政治上的一統才能夠得正統,不能統一天下,則不能成為“真天子”。

不同人對正統觀有著怎樣的理解,北宋“帝蜀寇魏”的變化

畢仲遊也從“功業”角度來論述曹魏得正統,他說:“魏以下不為正,比於其類,則如曹魏之於吳,吳之於蜀漢也。比於其事,則如大河之有派渠,通道之有支徑也。是其偽比稱明白之大驗矣。”畢仲遊把魏比做“大河”,而把吳蜀比作“派渠”,顯然,在他看來普魏的“事功”強大,應得正統,而蜀吳相對於魏勢力較小,所以不在正統之列。

不同人對正統觀有著怎樣的理解,北宋“帝蜀寇魏”的變化

在北宋,雖然有章望之、劉恕為蜀得正統做論爭,但在“帝魏寇蜀”思潮的籠罩下,北宋的“帝蜀寇魏”觀念顯得微乎其微,歐陽修、司馬光等學者以“功業”為標準進魏為正統的觀念在北宋佔主流地位,深入北宋學者心中。北宋的“帝蜀寇魏”觀念猶如大海中的一塊冰,逐步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