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晚清十大高手之一,當年營救譚嗣同的大刀王五,最後結局怎樣了?

世人皆知中國武術的神奇之處,但是在現代武術和其它國家的搏擊相比,顯得非常可笑,尤其是馬保國的對戰,把中國傳統武術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但是傳統武術其實有其強大光輝的時刻,比如近代的俠客——大刀王五。

都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且民風彪悍,這其實是有歷史淵源的。河北滄州人的性格豪爽,是聞名遐邇的武術之鄉,很多武術高手和著名鏢師都是出自滄州,霍元甲、王正誼就是其中的代表。

王正誼,字子斌,是家裡排行老五,因為刀法有其過人之處,所以江湖人都稱其為“大刀王五”。

晚清十大高手之一,當年營救譚嗣同的大刀王五,最後結局怎樣了?

王五一生沒有違背武學道義,是行俠仗義的仁人義士。很多人知道大刀王五這個人是從戊戌變法時候開始,因為支援百日維新,又曾開辦“文武義學”,是江湖上人人敬仰的大俠,在營救譚嗣同沒有成功之後,王五去哪裡了?最後怎樣了呢?

王五出身貧寒,在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因為疾病去世,所以他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幹了很多活兒,因此身體健壯,為之後的習武打下了身體基礎。

後來,王五拜當地最有名武術大師李鳳崗為師傅,為了表達誠意,他長跪李家門前。最終李鳳崗被他的精神所打動,收其為徒。

而王五習武天分很高,在其門下不過學習幾年,便已經青出於藍,功夫不比師傅差。在師傅的推薦下,王五開始行走江湖,以幫人押鏢為業。

1874年,王五進京創辦源順鏢局,憑藉著十多年練出來的膽量和經驗,鏢局辦的是紅紅火火,非常順利。王五與其他武師最大的不同,就是很善於接受新生事物,這可能也是他之後能夠認同維新變法的根源所在。

晚清十大高手之一,當年營救譚嗣同的大刀王五,最後結局怎樣了?

維新變法中,和王五最為熟識的就是譚嗣同了。我們都知道譚嗣同的絕命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其中的兩崑崙,根據梁啟超的解釋,一個是指康有為,另一個指得就是大刀王五。

譚嗣同其實是王五的徒弟,跟隨王五學習單刀和七星劍。在師徒兩人的親密接觸中,兩個人的關係異常密切,王五被譚嗣同的變法思想影響,甚至願意奉譚嗣同為主。

當時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很多仁人志士氣憤不已,王五為表達自己的憤慨,開辦了“文武義學”,免費讓有志青年進入義學學習,文武兼重,同時也傳承變革的思想。

1898年,戊戌變法進入高潮,譚嗣同被光緒皇帝封為四品章京,從而應召入京。王五非常支援譚嗣同的變革,甚至對譚嗣同說,能夠與他志同道合,是自己的福分。

為了保護譚嗣同,自從入京之後,王五就一手負責他的衣食住行,甚至派出最精壯的武師守衛譚嗣同的居所。

但是,譚嗣同所託非人,遭到袁世凱告密,持續了103天的維新變法失敗。在被捕的前一天,痛死痛看到了已經避居在外國使館的梁啟超,梁啟超勸他不要離開使館,但是譚嗣同直接拒絕了,想用自身的流血犧牲來喚醒大眾。

王五趕到譚嗣同的居所,勸告他轉移到源順鏢局,在天明的時候隨著鏢車一起出城,但是譚嗣同堅決不肯。

隨後,譚嗣同等人在菜市口被斬首,而只有王五冒著附逆的風險為他們收屍。隨後,王五在自己的居所為他們設靈堂,連續祭奠了七天。隨後,王五加入了義和團,率領自己的大刀隊伍衝鋒在最前面,殺死了眾多外國敵寇。

在義和團運動失敗之後,王五返回到北京,本來想繼續北上出走塞外,但是很多北京的朋友都來投奔於他。把當時鏢局三十多間房子住得滿滿的,王五沒辦法,只能冒著風險留在了北京。

為了討好洋人,慈禧下達斬殺義和團的命令,隨後清兵將順源鏢局團團圍住。因為寡不敵眾,王五最終被捕,被八國聯軍殺害,死的時候56歲。

最終,王五的屍體被霍元甲收斂埋葬。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大刀王五終不愧自己的稱號,俠義精神值得所有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