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醫界為何稱“杏林”?醫生為何自稱“杏林中人”

古代醫界為何稱“杏林”?醫生為何自稱“杏林中人”

董奉,字君異,號拔墘[qián],生於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福建候官縣董墘村(今屬福建福州長樂區古槐鎮龍田村)人。

董奉少年時代開始學醫,成年後曾在縣城當過一段小吏,不久辭去公職,隱居在山中,一邊行醫、一邊練功。

董奉信奉道教,因此人們稱呼他為“道醫”。

古代醫界為何稱“杏林”?醫生為何自稱“杏林中人”

和當時的名醫華佗、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神仙傳》記載:“君異居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

“杏林”遺址位於江西廬山(一說為安徽鳳陽),就是典出於董奉。

董奉獨居在山中,為人治病從來不收費,治癒重病患者,就讓他在山中栽五棵杏樹,治癒一般疾病的患者,讓他栽一棵杏樹,十年之後,栽下的杏樹,蔚然成林。

古代醫界為何稱“杏林”?醫生為何自稱“杏林中人”

春天,杏子成熟後,董奉就建造草倉儲存杏子,有需要的人,可以用穀子交換。

董奉的穀子吃不完,就用來賙濟貧苦的百姓。

後人據此以“杏林”代指醫學界,醫生喜歡以“杏林中人”自稱,人們還用“譽滿杏林”、“杏林春暖”等詞語形容醫生醫術精湛、醫德高尚。

古代醫界為何稱“杏林”?醫生為何自稱“杏林中人”

董奉不但醫德高尚,他的醫術也非常高超。

《三國志》記載:“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消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

董奉到交州(今兩廣一帶、越南北部地區)行醫,正巧趕上交州刺史士燮病危。

士燮已經昏死三日,董奉給他服了一粒藥丸,然後捧起他的頭搖晃消化藥丸。

古代醫界為何稱“杏林”?醫生為何自稱“杏林中人”

不一會兒,士燮就睜開了眼,手指可以動了,漸漸面板的顏色也恢復了常態,半天時間能坐起來了,第四天痊癒,並恢復了語言功能。

後來活到了九十歲高齡,這是後話。

董奉一直住在士燮府上,後來士燮謀反,擔心董奉洩密,就想加害於他。董奉發功裝死,騙過士燮逃回了老家。

士燮

死於公元226年,此時董奉才6、7歲,顯然這是民間傳說。

董奉晚年在豫章廬山隱居在大中祥符觀中,為百姓治病。

吳天紀四年(280年),董奉病逝,享年六十一歲。

還有一種說法,董奉活了一百歲,臨終時,面色如同三十歲左右的人一樣。

《真仙通鑑》一書記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