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二戰德國女子嫁給中國醫生,後來丈夫成為院士,她也加入中國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在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有一個叫裘法祖的中國實習醫生在此工作。因為德日同盟的關係,中國人在德國的身份比較特殊,不過由於裘法祖技術精湛,被破格留在了德國。

優秀的人才總是受人矚目,裘法祖醫生25歲就在德國取得了醫學博士的學位,他的外科技術遠近聞名,早就在慕尼黑大學成了名人。

二戰德國女子嫁給中國醫生,後來丈夫成為院士,她也加入中國籍

羅懿·寇西尼,在慕尼黑大學附屬醫院實習的女學生,她的實習導師正是裘法祖,二人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斷接觸,漸漸產生情愫。寇西尼發現裘法祖跟德國男人很不同,他工作認真、醫術高超、學識淵博,最重要的一點,赤誠待人,不虛偽做作。

經過長時間的相處,兩人相愛了。寇西尼出生於工程師世家,社會地位很高,她為了嫁給在異鄉漂泊的裘法祖,承受了很大社會壓力,不過她無怨無悔,二人成婚後不久就有了孩子,日子彷彿就要這樣一天天過去了,然而,變故發生了……

1946年二戰結束,有一天裘法祖對妻子說:“羅懿,我想回中國去!”

“為什麼?”羅懿很不解,他們在德國生活得很好,沒必要離開。

“中國跟日本的戰爭結束了,我要回國,用我的醫療技術幫助我的人民。”

二戰德國女子嫁給中國醫生,後來丈夫成為院士,她也加入中國籍

1946年,時局動盪,雖然德國情況也不好,但遠遠比中國安定,羅懿看得出來,丈夫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她一向敬佩丈夫,同意了他的提議。

1946年底,24歲的羅懿和丈夫以及小寶寶從德國出發,遠涉重洋,來到了古老而陌生的中國。

裘法祖回到母校上海同濟大學附屬醫院工作。當時的上海雖然是中國最繁華的地方,但仍然比不上德國繁華,在這裡的生活有些拮据,但裘法祖的志向在於提高中國的醫學水平,並不在乎生活水平,羅懿雖然出身富家,但不是貴婦性格,也對貧困的生活甘之如飴。

二戰德國女子嫁給中國醫生,後來丈夫成為院士,她也加入中國籍

1949年夏天,裘法祖面臨一個選擇,他的朋友勸他離開,渡海去東南一隅,裘法祖謝絕了建議,他希望親眼看到新中國的曙光,羅懿肯定了丈夫的選擇,雖然她是德國人,但因為嫁給中國人,也早已把自己當成了半個中國人,她希望新的中國繁榮富強。

形勢的發展比裘法祖預料的要快,很快上海就解放了。組織上對裘法祖夫婦十分熟悉,知道他們立場堅定,十分可靠,於是任命裘法祖繼續擔任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外科主任,同時聘請羅懿到上海外語學院德語系任教。

就在生活即將穩定的時候,變數又出現了,組織決定把同濟大學醫學院遷到武漢,羅懿和丈夫隨同學校一起轉移。

二戰德國女子嫁給中國醫生,後來丈夫成為院士,她也加入中國籍

來到江城,裘法祖和羅懿的工資和住房面積都縮小了,但他們毫無怨言,不過由於羅懿是德國僑民身份,按規定要給予優待,這讓她很不安。她跟丈夫一致認為,他們是普通勞動者,不應被區別對待。

不久後,羅懿鄭重其事地對丈夫說:“我要加入中國籍,我要以中國人的身份工作和生活。”裘法祖支援妻子的決定,贊同她的選擇。

羅懿按照歐洲女子冠夫姓的習慣,給自己起了箇中文名字:裘羅懿。1958年9月4日,她接到了入籍證書,從此成了一名中國人。

1979年,裘法祖以武漢醫學院副院長的身份率團到西德訪問,裘羅懿作為團長夫人,應邀出席了在慕尼黑舉辦的盛大宴會。

二戰德國女子嫁給中國醫生,後來丈夫成為院士,她也加入中國籍

席間,西德一位官員向裘羅懿敬酒時說:“夫人,為了增進中德友誼,我們希望您持有雙重國籍。如果您同意,我們願給您一切幫助。”

裘羅懿搖搖頭,微笑著拒絕了建議,她早已經把自己當成中國人了。

在武漢醫學院,裘羅懿依舊教德語,她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聽懂、學會,按規定晚自習時教師可以不到場,裘羅懿卻閒不住,她每天都到教室輔導學生髮音,矯正口型,獲得了全校師生的尊敬。

1983年,裘羅懿已經61歲了,但仍是副教授職位,學校鑑於她對編纂《德華醫學字典》的學術貢獻,準備晉升她為正教授,裘羅懿拒絕了,她覺得自己獲得的夠多了,丈夫當時已經是中國外科領域的泰山北斗,聲望如日中天,她沒必要再拿一個教授的稱號。

二戰德國女子嫁給中國醫生,後來丈夫成為院士,她也加入中國籍

1993年裘法祖成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背後也有裘羅懿的鼎力支援。

一個德國的富家女,毅然嫁給中國的窮醫生,並甘願隨丈夫回國奉獻,在面對生活水平降低的情況時,不僅毫無怨言,還主動加入中國籍,又一次面對職稱問題時,依舊自覺放棄,裘羅懿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丈夫的支援和對中國的熱愛。

裘羅懿中國人的身份,既是她的榮耀,也是中國的幸運。

二戰德國女子嫁給中國醫生,後來丈夫成為院士,她也加入中國籍

文丨稜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