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文物保護需要更多“科技利器”

  【一線講述】

文物保護需要更多“科技利器”

講述人:河南省文物建築保護研究院院長 楊振威

今年7月20日,鄭州經歷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一場降雨。依山而建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鞏義石窟寺,因受山體崖壁坍塌、山頂岩土體滑坡等因素影響,整體下沉了三米左右,併發生裂縫、漏雨、塌落、破損等險情。所幸,由於提前制定預案、封堵保護及時,石窟寺內幾乎沒有進水。我們為預防性保護而做的窟沿起了很大作用,雖然窟沿被砸壞,但文物安然無恙。

文物遺蹟年代久遠,易受自然災害威脅,特別是土木結構建築和土遺址文物,最怕的就是水和火。河南文物建築很多是傳統民居式樣,屋面多是幹槎瓦做法,遇到水浸和暴雨沖刷,很容易漏雨、構件垮塌、屋面坍塌;牆體多為土坯磚加青磚砌築,遇水常會牆體裂縫、整體歪閃乃至坍塌;院內排水多為地表徑流,積水不能及時排出,常浸泡地基引發基礎失穩、坍塌現象。此外,隨著近年來氣候變化,河南古建築面臨的白蟻威脅日益嚴重。

文物修繕一般採用傳統技術,但不排斥新技術的運用。近年來,應力波、阻抗儀等無損檢測技術在文保工作中有較好應用,無人機測繪、三維掃描測繪等新興測繪儀器提升了測繪的精度和速度。然而,當前文物保護面臨的挑戰持續增多:災害持續性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下降,受災文物構成複雜……今後,希望有更多更好的“科技利器”進入文物保護領域,為文物保護貢獻力量。

  (專案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斯敏、楊珏、常河、丁豔、王勝昔、李建斌、李韻 光明日報通訊員 汪悅)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25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