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朝元老張廷玉,康熙重用,雍正尊重,為什麼乾隆如此對他

1748年,

76歲的張廷玉向乾隆上書,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退休回家養老。

張廷玉說的都是實話,最近兩年因為年紀太大,他上朝的時候甚至需要人攙扶著才能走路。乾隆體諒他年老,不讓他太早入朝,天氣炎熱或者風雪天氣都可以不來,但是畢竟是七十多歲的人了,請求回家養老也很正常。

可是對朝廷重臣這麼正常的一個要求,乾隆居然很委婉地拒絕了,他說道:“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

愛卿你在康熙、雍正兩朝承受皇家厚恩,況且皇考曾經留下遺命,將來要讓你配享太廟,配享太廟的大臣哪能歸田養老呢?

乾隆說完這話之後,張廷玉不由反駁說道:“宋、明配享諸臣亦有乞休得請者。且七十懸車,古今通義。”

宋、明朝的配享大臣都有退休養老的。人過七十就應該辭官居家養老了,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道理。

乾隆卻仍然不死心,他繼續說道:“不然。易稱見幾而作,非所論於國家關休慼、視君臣一體者。使七十必令懸車,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盡瘁,又何為耶?”

聽張廷玉把宋明兩朝搬了出來,乾隆更厲害,直接把《易經》和武侯諸葛亮搬了出來:你說的不對。《易經》上說,抓住有利時機就要趕緊做事,不就是說要與國家福禍與共、君臣一體嗎?如果人到七十就一定要辭官養老的話,那怎麼還會有八十歲仍然拄著柺杖入朝的先例呢?你看諸葛亮鞠躬盡瘁,又是為的什麼呢?

言外之意,希望張廷玉也能像諸葛亮一樣,全心撲在輔佐幼主的國家大事上,來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君臣二人你來我去地搬出了不少前朝典故,無非是一個想走,另一個卻不讓,最後到底是張廷玉先做了退步,不敢再提退休養老的事。

張廷玉到底有什麼樣的本事讓乾隆如此重視,已經七十多歲了仍然捨不得讓他回家養老呢?

說起來,張廷玉還真是個不可多得的能臣,不僅乾隆器重他,之前的康熙和雍正也都對他委以重任。

一、

康熙朝時嶄露頭角

張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進士,當時他已經28歲了。之所以這麼大年紀才考中進士,倒不是他學習不好,而是因為上一次科考時他的父親張英是會試的總裁官,為了避嫌,他主動退考,直到三年後才再次參加考試,結果一舉考中,因為成績優異被選授翰林院庶吉士。

張廷玉很得康熙看重,曾經多次跟隨康熙到各地巡視,歷任翰林院檢討、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職。

三朝元老張廷玉,康熙重用,雍正尊重,為什麼乾隆如此對他

康熙畫像,網路圖

擔任刑部侍郎時,張廷玉經手的一個案子很有名,那是發生在山東的“聚眾劫掠屯莊”案,牽涉其中的人員多達上千人,其他經手的官員普遍認為這是叛亂,應該全部捉拿歸案,治以重罪。

但是張廷玉仔細審閱案卷之後,卻將它認定為盜案。

經過審訊之後,張廷玉只是將其中的百餘人收監,其餘人都放歸原籍。他的同僚都認為他這樣做是放虎歸山,這些人被放回家後肯定還會再生出事端。

可是後來的事實證明張廷玉的判斷是正確的:那些人回到家鄉之後就自尋謀生之路,再沒有聚集鬧事。

張廷玉在康熙朝時就嶄露頭角,他處理大小事務時表現出的才幹見識和從容態度都被皇四子胤禛看在眼裡,記住了這位“氣度端凝、應對明晰”、行事低調的中年官員。

二、

雍正的左膀右臂

1722年十一月,康熙駕崩,皇四子胤禛即位,是為雍正。

雍正上位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組建自己的官員體系,張廷玉被他選中,躋身於重臣之列。

雍正朝時,張廷玉先後擔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四朝國史總裁官等職務。

1729年,雍正設立軍機處之後,軍機處的主要制度都出自張廷玉之手。在這段時間裡,張廷玉不僅擔任軍機大臣掌管軍機處,同時還負責吏部和戶部的事務管理,他日理萬機,異常繁忙,連坐轎上下朝的時間,他都要用來批閱檔案,處理事務。

雍正對張廷玉倚重到什麼程度呢?他每天至少要召見兩、三次張廷玉,有時候甚至會召見十來次。

1727年,張廷玉有段時間曾經因病不能上朝,雍正有事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人商量,一籌莫展之際,他對近侍說道:“朕連日臂痛,你們知道嗎?”

雍正這句話把身邊的人嚇得不輕,連忙細加詢問,雍正這才答道:“廷玉患病,難道不是朕臂痛嗎?”

雍正把張廷玉看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一天都缺少不得。

1735年,雍正病危,他為太子弘曆選定了三位顧命大臣,其中之一就是張廷玉。

雍正深知太子的稟性,生怕他會虧待張廷玉,於是留下遺詔,以後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對於臣子而言,是至高無上的榮耀。縱觀清朝268年的歷史,配享太廟的只有26人,張廷玉是其中唯一的漢臣。

三、

乾隆的籌碼

1735年,太子弘曆即位,是為乾隆。

讓雍正沒想到的是,自己留給張廷玉的榮耀,卻成了乾隆約束張廷玉的籌碼。

乾隆還是太子的時候,張廷玉曾經做過他的老師,所以乾隆剛登上皇位以後,對自己的老師保持了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每當乾隆要外出巡幸時,他總是把張廷玉留在京城之中總理事務,還繼續把自己的皇子們交給張廷玉教導。

三朝元老張廷玉,康熙重用,雍正尊重,為什麼乾隆如此對他

乾隆畫像,網路圖

乾隆即位時25歲,這時候張廷玉已經64歲了,年輕的皇帝意氣風發,即使是在政務上偶然也會冒出新點子;歷經兩朝的老臣見多識廣,一眼就能看出新點子必然失敗的後果。

經驗豐富的老臣把自己的意見直接上奏時,難免會讓年輕的君主難堪,時間久了,在乾隆眼裡,張廷玉難免就有些“老頑固”的意味。

老頑固很識相,他曾經受命編纂《明史》、《清聖祖實錄》、《清世宗實錄》等歷史典籍,他知道身為老臣,什麼時候應該榮身而退。

於是就出現了老臣請辭、年輕的皇帝不準的場面。

張廷玉只得仍然拖著老邁衰弱的身體奔波在上朝退朝的路上,有苦難言,也不敢言。

這樣奔波了一年的時間之後,張廷玉苦於自己實在是又老又病,只得再次向乾隆提出致仕。

這次乾隆同意了,但是張廷玉沒有親自謝恩、而是讓兒子前去謝恩的舉動卻惹惱了他,他下旨削去張廷玉的爵位。

一年後,張廷玉請旨回安徽老家時,剛剛失去皇長子的乾隆更加憤怒,他聽從了大學士九卿的建議,罷免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權利。

年近八十的張廷玉回到了家鄉安徽桐城,在那裡他戰戰兢兢地度過了最後的五年時光。

張廷玉逝去之後,乾隆為他賜諡號“文和”,然後遵從父親的遺詔,允其配享太廟。

君臣之間的拉鋸戰,有關榮耀,有關權利,有關尊嚴,只是對於張廷玉來說,都已經無關緊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