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1989年東歐劇變時,當地40萬蘇軍為何不進行干涉四個原因很關鍵!

20世紀80~90年代,世界上發生了兩件影響深刻的重大事件,一件是東歐劇變,一件是蘇聯解體,合稱“蘇東劇變”。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標誌冷戰時代進入了尾聲,歷史意義可謂深遠。其實,我們若將這段歷史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兩件事是“由表及裡”的:東歐劇變於1989年率先發生,令蘇聯喪失了在東歐的勢力範圍,繼而促使蘇聯走向了瓦解。

1989年東歐劇變時,當地40萬蘇軍為何不進行干涉四個原因很關鍵!

然而,這其中有一個問題不可忽略。眾所周知,冷戰時期,蘇聯分別在東德(西部)、波蘭(北部)、捷克斯洛伐克(中部)、匈牙利(南部)派駐了軍隊,統稱“蘇軍駐東歐叢集”。在蘇美對抗高峰期時,駐守東歐的蘇軍兵力曾高達56。5萬,且隨時處於戰備狀態。80年代後期,蘇聯進行大規模裁軍,駐守東歐的蘇軍部隊有所縮減,但是仍有40多萬兵力。那麼,當1989年東歐劇變時,這40萬蘇軍卻為何不進行干涉呢?筆者認為,主要有軍事、思想、政治、經濟這四個原因。

軍事原因:蘇聯在全球進行“戰略收縮”,對東歐的軍事控制減弱

20世紀80年代初期,蘇聯已經成為全球頭號軍事強國,軍事實力達到了頂峰。然而,80年代中後期,蘇聯因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潭,加之內部各種問題積重難返,而走向了衰落。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便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裁軍與戰略收縮。1989年時,駐阿富汗和蒙古的蘇軍部隊很多已經撤回了國內。東歐地區的蘇軍雖然仍有40多萬,但是數量也在持續減少之中,對東歐各國的控制力度已經有所削弱。而且,在這40多萬蘇軍之中,也有不少官兵是因為蘇聯國內暫時沒條件安置,而被迫滯留在東歐國家的。

1989年東歐劇變時,當地40萬蘇軍為何不進行干涉四個原因很關鍵!

思想原因:戈爾巴喬夫推行“新思維”,給東歐國家“鬆綁”

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上臺後,就提出要對蘇聯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1987年,戈爾巴喬夫推行“改革新思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對東歐國家的關係上,戈爾巴喬夫一改以往蘇聯領導人的做法,力圖與東歐國家建立平等、自由的合作關係,對東歐國家採取了不干涉政策。後來,戈爾巴喬夫也曾數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蘇聯不會干涉東歐國家的事務。戈爾巴喬夫給東歐國家“鬆綁”的做法,進一步削弱了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控制力度,也使得駐守東歐的蘇軍部隊失去了“干涉他國事務”的權力。

1989年東歐劇變時,當地40萬蘇軍為何不進行干涉四個原因很關鍵!

政治原因:蘇聯內部也出裂痕,無暇顧及東歐

東歐劇變發生時,蘇聯雖然沒有解體,但是內部卻已經出現了不可彌補的裂痕。1986年,哈薩克發生“阿拉木圖事件”;1988年,喬治亞發生“第比利斯事件”;1990年3月11日,蘇聯加盟國立陶宛又率先宣佈獨立,使得本就複雜的局勢更加混亂。在應對這些危機之時,僵化的“蘇聯模式”暴露出了更多的問題,又在客觀上加劇了危機。總的來說,東歐劇變之時,蘇聯被國內的各種問題所困擾,已經沒有精力顧及東歐的事務。

1989年東歐劇變時,當地40萬蘇軍為何不進行干涉四個原因很關鍵!

經濟原因:蘇聯經濟困難,甚至需要西方國家援助

80年代後期,由於經濟體制僵化,蘇聯出現了經濟困難的局面。1989年4月,蘇霍魯科夫將軍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共有4。5萬軍人家庭沒有住房,而未來幾年卻只能建造7000多套公寓住房,難以滿足需求。”此時,蘇聯開始向西方國家尋求支援,許多西方國家便以提供援助為砝碼,向蘇聯發難。例如,西德透過向蘇聯提供150億馬克援助,而促使蘇聯對東德控制力度減弱,從而為不久後的兩德統一奠定了基礎。總體而言,蘇聯為了獲取必要的援助,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對東歐劇變持妥協態度了。

1989年東歐劇變時,當地40萬蘇軍為何不進行干涉四個原因很關鍵!

總的來說,東歐劇變之時,蘇聯由於種種問題的積累,而逐步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之中,難以再對東歐國家進行有效的干涉。東歐劇變後不久,蘇聯也於1991年走向瞭解體,從而為持續半個世紀的冷戰劃上了休止符。